2006年5月18日 星期四
《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6)
我是俗氣的人,喜歡看俗氣的電影,迷戀俗氣的明星。所以幾天前就為了湯姆漢克的劇照明信片,買了期待頗久的《達文西密碼》預售票,全高雄的首映第二場。今天還差點因為颱風而看不成,還好颱風又失約了,我跟一堆賺到颱風假的中學生在戲院裡看電影。
「好不好看?」友人紛紛詢問。我覺得有點難說好不好看,就說:很忠於原著吧。整部電影有黃褐的色調,類似聖音的配樂,歐洲的、宗教的、歷史的氣息,都跟我看書時所想像的氛圍很接近。甚至,人物的每一句對白,每一個橋段,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直接把書中描述的一切搬上銀幕。而由於小說實在寫得太詳細,連電影中的運鏡都似乎是根隨著作者的文字進行。真的非常的,忠於原著。
也許就是因為太忠於原著了,電影反而失去它應有的生命力。《達文西密碼》是一部全球暢銷的推理小說,電影難在觀眾早都知道兇手,導演若太刻意製造懸疑感,恐怕會有把觀眾當傻瓜的滑稽。《達文西密碼》也是一部經過長期而大量的資料搜尋、整理,加上作者創見而成的符號學、宗教學小說,導演若不清楚交代這些內容,恐怕會失去改編的意義;然而,導演若太執著於描述內容,又會讓整部片淪於角色的演說秀。所以結論是:這本小說改編成電影,就有它本質上的許多困難待克服。
舉一個也許不是很適當的例子:《斷背山》的原著只有數頁,電影就很用力的拍了兩小時;《達文西密碼》那麼厚一本,兩個半小時要全部講完,還要講得精彩好看,如果不對原著適時刪減、去蕪存菁的話,拍得再用力也確實不容易。
其實看得出來導演朗霍華的努力。他利用各種運鏡製造在推理時應有的懸疑情緒(雖然常常不是很成功),也利用各種插敘和倒敘努力去鋪陳複雜的故事線(雖然還是不夠清楚),還利用陰暗的燈光、全片持續不斷的背景音樂去創造氛圍(雖然顯得有些矯飾),他真的很認真在呈現這部全球狂賣的《達文西密碼》。只是太鍾情於照本宣科的結果,反而讓電影失去了張力。
片中角色們一直忙著發表關於達文西的名畫、密碼、聖杯、耶穌、瑪麗亞、主業會、錫安會…等相關歷史的演說,所以沒有空間去建立角色性格,他們的功能只是將書中陳述的一切「講」出來,然後將需要的行為演出來。這對我這樣的觀眾而言,是嚴重的敗筆—我總是覺得一部電影應該以人為本。失去了立體的人物性格,說起故事來就會少了魅力。誰願意去相信沒有感情的人物陳述「人類過去的歷史影響現在」、「你的信仰大過一切」的宣言呢?至少我不會。
也許還有一個因素:導演朗霍華跟主演湯姆漢克無論是內在與外在,都太「美國」了,他們膾炙人口的作品幾乎都是美國價值的強力展現,充滿了美國人積極樂觀的表象。可《達文西密碼》卻是一部充滿歐洲氛圍、宗教爭議、陰謀殺戮的推理小說。就算我可以勉強接受湯姆漢克轉化他的陽光阿甘形象,變成站在歐洲教堂裡、五彩窗格下皺眉解密碼的學者;我也很難相信朗霍華能夠精確拍出小說裡那些複雜陰暗的細節。我甚至不太確定他能否駕馭一部單純的驚悚片;但這不表示我討厭這位導演,只是我更相信每個藝術創作者都有他擅長的部分。
總的來說,對於《達文西密碼》,我也許會這樣建議:沒看過小說的人,去看電影可以幫助你在兩個半小時中大致了解,這部過去兩年全球狂賣、並且引起極大爭議的小說,主要在講什麼;並且也許在你又不知道兇手是誰的情況下,可以稍稍得到一些樂趣,但別期待太多。而看過小說的人,如果你想看書中的文字描述如何被轉化成影像、想藉由電影帶你在視覺上回到羅浮宮現場,或者你想看明星,那就去看吧。若是期待電影帶給你什麼新的啟發、深刻的感動、或是對書的內容能有更深層的理解…那就還是別浪費錢了。
Labels:
[電影] 從大銀幕裡看世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錯。看完也有你這樣的感覺。
回覆刪除不能說是失望吧。但是就覺得~~哎~~
就跟自己說去看看人家所描繪出來的場景是否和自己心中想的一樣。
我想保留自己再看第二遍的想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