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張艾嘉,《海南雞飯》可能只是一道香港人調理的新加坡本地菜;有了張艾嘉,《海南雞飯》或許就變成放諸四海華人皆準的東南亞名菜。
無論編導畢國智有意還是無意,《海南雞飯》的最大看點當然是張艾嘉。如果「自然」也可以稱為是一種演技的話,這位影壇資深的才女兼好媽媽,就在這部片裡示範了最渾然天成的自然:絕不誇飾的臉部表情,絕不過份的肢體動作,絕不斧鑿的情感表達。或許更因為這是一部關於母親的電影,張艾嘉在一舉一動中,表現了她在現實生活裡作為一個慈愛而操勞的母親的微妙心情。如同《地久天長》的浮散因為張艾嘉而聚焦,《海南雞飯》同樣也是她的電影。
本片描述一個單親媽媽開店賣海南雞飯,獨力撫養三個男孩長大,老大老二都已表現明顯同志傾向,媽媽只好將希望寄託在小兒子身上,試圖導引他進入異性的戀愛。為此她與鄰居商量,找一個法國女孩到家裡住,跟小兒子相處,期待他們碰撞出火花。而媽媽也因此跟暗戀他的鄰店老闆有了更進一步接觸,最後他們的情感因為一客海南雞飯而提升了更溫暖的意義。
平心而論,《海南雞飯》的劇情是平凡的,關於華人的兩代隔閡、同性議題、以及飲食與人生的關係,這些李安都已經分成三部片講得清清楚楚,畢國智並未在類似的題材上展現新穎的觀點或手法。然而,因為一個不那麼沈重悲觀、反之則幽默討喜的母親角色、以及一個「天外飛來」的法國女孩的畫龍點睛,這部電影卻能在一個輕鬆的基調上給人更深刻的溫暖。可能多了些《喜宴》式的刻意安排,但沒有《十七歲的天空》中略為天馬行空的無厘頭,《海南雞飯》穩重卻又輕鬆地說了一個同性戀三兄弟家庭的故事。
不能不提一下的是這部片中充斥的所謂「新加坡英文」,或許稱為「新加坡語言」來得更為貼切些,這種夾雜著不純正的北京話、不純正的英語、不純正的台語的混雜式語言,其實也提點了這部片複雜的製作背景:一部香港出品、在新加坡拍攝的華語片,又或者我們得說「華人電影」來得更精確,因為其中已經不只是「華語」了。這樣的電影製作模式,在未來應會有更普遍的發展,當前的電影國籍分類方法勢必面臨更大的問題。
說到「新加坡英文」,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一些新加坡人,他們的口音的確如片中那樣可愛。張艾嘉的模仿,無懈可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