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文章沒標題,突發的感覺寫下來的。是真的很想聽陶喆演唱會,應該是我近年來最想聽的一個演唱會吧。
--------------------------
陶喆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不是他輝煌的唱片銷售成績,也不是那句「他讓台灣歌壇改朝換代」的口號,而是他在做了兩張為R&B在台灣敲出平地一聲雷的精彩唱片,名利雙收之後,卻毫不眷戀那份光鮮,突然銷聲匿跡,躲起來埋頭做音樂,一去長達兩年八個月,讓健忘的台灣歌迷幾乎快要遺忘他的名字。
當陶喆再度回來時,人變黑了、也瘦了,據說還跟女友分手了。此時周杰倫早已紅遍半邊天,R&B、嘻哈躍升為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流,陶喆之前靠實力和天時地利所建立起的高度辨識性,似乎產生了危機,講得俗一點,他被「卡位」了。可是他好像一點也不在乎這些,「黑色柳丁」無疑是張更加豐富細膩、類型多元、視野寬闊、關注廣泛的音樂,但主打歌〈黑色柳丁〉的硬搖滾風卻完全沒有討好市場的意圖;而封面一隻不討喜的猙獰眼睛,更說明了陶喆不是打算來爭奪市場的。當媒體在訪談中有意挑起他和周杰倫或其他同類型藝人的競爭性時,陶喆的回答總是四兩撥千金,讓新聞完全炒不起來。與其說他是明星歌手,我覺得他更是真正關心創作的音樂人。
在一些場合裡見過陶喆幾次,穿著打扮完全是美國青少年的風格,在隨性中帶有自己的個性,反戴著棒球帽,卻絕無叛逆感,反而是一臉平和,說起話來彬彬有禮,不亢不卑。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外表質樸的大男孩,那份再平凡不過的氣質裡,寫出來的歌曲類型卻可以兼具那麼寬的廣度。有時候他會讓我想起張雨生,兩人一般的書生氣,一般的理想性,一般的在音樂裡悠游自得、傾盡所有。
2002年8月我帶著「黑色柳丁」這張唱片赴美留學,在異鄉有長達半年的時間,隨身聽裡都不捨得換掉這CD。一直記得某個驟然下起大雨的傍晚,我正騎著腳踏車在公路上,四周都是山壁,避無可避,雨水把視線弄模糊了。此時耳機裡正放著那首〈Dear God〉,和著雨聲,傳來陶喆哀愁吟唱以致後來聲嘶力竭的嗓音:「Dear God為什麼你閉上眼不想想辦法,裝作看不見,裝作看不見,告訴我。唉,唉,告訴我把愛找回來的方法,因為我無法離開這個鬼地方…」積累的鄉愁和那音樂的感染力,反覆聽著「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鬼地方,它還是我的家」,我的眼淚突然在暴雨中決提,然後就是很戲劇性地,帶著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淚水的濕潤,慢慢向前行去…
那是一份真誠的、對於自己土地的感情,融在音樂裡,擴散開來,傳達直透人心的感動。無關乎成就,無關乎名氣,甚至R&B的標籤也不過是一種形式,重點是陶喆讓這種音樂形式有了台灣local的情感。今早聽朋友說,昨夜她去聽陶喆演唱會,在陶喆為羅大佑唱組曲、為爸爸唱以前的歌時,她感動得熱淚盈框。我上網查新聞,看到陶喆說:「我的家庭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看到記者寫,陶喆演唱會「沒有華麗的舞台,沒有炫麗的燈光,只有動人的音樂」,雖然無緣親身體驗,我卻彷彿已能被那份對音樂的純粹熱情所感染。
於是我拿出陶喆的CD放入音響,是那首可愛的〈宮保雞丁〉。在北國接近零度的氣溫裡,在音樂裡想像昨夜台北體育場的螢光海,竟也就有股暖暖的暖流,在心中緩緩流過。
2003/11/22 Iowa City
2003年11月21日 星期五
2003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天龍八部》皆癡人
小時候看《天龍八部》,渾渾噩噩,只覺得情節高潮起伏、扣人心弦,且佩服金庸能把這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天衣無縫地串在一起,讓一部武俠小說裡包含了愛情、神怪、懸疑、俠義、歷史等多種元素,而且整個精神竟然是以佛經義理為隱藏貫穿的主線,真可謂博大精深…
然而當時也只是覺得小說很好看而已,沒有太深刻感覺。長大後閱歷多了,多次情傷使我對於人世無常有了進一步體驗,此時再讀《天龍八部》,竟發現自己對於書中好幾個癡情角色都很容易產生共鳴,而且一讀到金庸描寫他們心裡狀態的橋段時,總讓我忍不住反覆咀嚼,拍案叫絕--那種癡情苦戀的糾心感受,怎能寫得那麼傳神?且看段譽離開聽香水榭時、被迫告別王語嫣時,金庸用了大半頁篇幅寫他內心的氣苦,實是讓我心有戚戚焉。
我赫然發現:《天龍八部》皆癡人。金庸一直是寫情癡的高手,他筆下最著名的楊過和令狐沖都因為癡情而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而這種固執的性格,到了《天龍八部》中就幾乎成為每個角色一生中的負擔:段譽為王語嫣奔走江湖、赴湯蹈火;喬峰為了對死去的阿朱的一句承諾,竟甘願一生屈就自己去忍受阿紫的任性妄為;虛竹為了「夢姑」捨棄一切清規戒律的牽絆;游坦之為阿紫向人下跪磕頭、甚至犧牲眼珠;更別忘葉二娘因為無法跟玄慈在一起而性情大變的慘劇。
這些人都自覺地在付出一份「無法被滿足的愛」,卻絕無法用理性讓自己抽離。段譽曾多次引用佛語,說「貪嗔癡、愛別離、求不得」乃世間煩惱之根源,但他即使能背出整本佛經,也還是無法消除對王語嫣的癡情。正如喬峰說的,我輩凡夫俗子,畢竟未經修行,就算懂得道理,卻又怎能說忘就忘呢?
或許這些對感情的執著,只是金庸在《天龍八部》裡所要講的,人類對「慾望」的執著的一部份,但「情」癡所給一般人帶來的觸動,卻無疑是最大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慕容復、段延慶、鳩摩智等對於權力的渴望,但幾乎人人都有過「愛不到」或「愛錯人」的經驗。金庸以其淋漓盡致對情癡的描繪,在《天龍八部》中為世間癡人提供一面鏡子,不僅刻畫出人生的無奈,也讓感情屢受創傷、覺得人生真苦的我,在小說中找到了莫大的慰藉。
2003/10/22 Iowa City
2003/11/3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刊登
http://jinyong.ylib.com.tw/works/v1.0/works/talk/t0017-3.htm
然而當時也只是覺得小說很好看而已,沒有太深刻感覺。長大後閱歷多了,多次情傷使我對於人世無常有了進一步體驗,此時再讀《天龍八部》,竟發現自己對於書中好幾個癡情角色都很容易產生共鳴,而且一讀到金庸描寫他們心裡狀態的橋段時,總讓我忍不住反覆咀嚼,拍案叫絕--那種癡情苦戀的糾心感受,怎能寫得那麼傳神?且看段譽離開聽香水榭時、被迫告別王語嫣時,金庸用了大半頁篇幅寫他內心的氣苦,實是讓我心有戚戚焉。
我赫然發現:《天龍八部》皆癡人。金庸一直是寫情癡的高手,他筆下最著名的楊過和令狐沖都因為癡情而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而這種固執的性格,到了《天龍八部》中就幾乎成為每個角色一生中的負擔:段譽為王語嫣奔走江湖、赴湯蹈火;喬峰為了對死去的阿朱的一句承諾,竟甘願一生屈就自己去忍受阿紫的任性妄為;虛竹為了「夢姑」捨棄一切清規戒律的牽絆;游坦之為阿紫向人下跪磕頭、甚至犧牲眼珠;更別忘葉二娘因為無法跟玄慈在一起而性情大變的慘劇。
這些人都自覺地在付出一份「無法被滿足的愛」,卻絕無法用理性讓自己抽離。段譽曾多次引用佛語,說「貪嗔癡、愛別離、求不得」乃世間煩惱之根源,但他即使能背出整本佛經,也還是無法消除對王語嫣的癡情。正如喬峰說的,我輩凡夫俗子,畢竟未經修行,就算懂得道理,卻又怎能說忘就忘呢?
或許這些對感情的執著,只是金庸在《天龍八部》裡所要講的,人類對「慾望」的執著的一部份,但「情」癡所給一般人帶來的觸動,卻無疑是最大的。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慕容復、段延慶、鳩摩智等對於權力的渴望,但幾乎人人都有過「愛不到」或「愛錯人」的經驗。金庸以其淋漓盡致對情癡的描繪,在《天龍八部》中為世間癡人提供一面鏡子,不僅刻畫出人生的無奈,也讓感情屢受創傷、覺得人生真苦的我,在小說中找到了莫大的慰藉。
2003/10/22 Iowa City
2003/11/3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刊登
http://jinyong.ylib.com.tw/works/v1.0/works/talk/t0017-3.htm
Labels:
[閱讀] 我的金庸情結
2003年5月13日 星期二
[生日] 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生日感言】
整個晚上在床上與書桌之間疲於奔命。明天下午五點之前有份期末報告要交,到現在只寫了一半,還有七、八頁待磨。可不知怎地就是思潮起伏,心神難以寧定。
剛剛午夜近十二點,又關了燈躺回床上,試圖讓自己睡著,一樣怎麼也無法成眠,心思大概早已飛到一星期後的暑假去了。忽然聽到有人敲門,我疑惑地起身走出去,見到 C穿著她那件熟悉的厚外套,掛著耳機,一副風塵僕僕的模樣,手上捧著一盒東西。我打開門,撲面是微寒的冷風,昏黃的燈光下, C 滿臉堆歡:「生日快樂!」靦腆地把手上那盒蛋糕遞給我。
我愣愣地接過來,一時之間不知道要說什麼,只對著她傻笑。她從背包裡拿出一張卡片在我面前晃了晃說:「本來還有卡片的!可愛的牛喔!可是我忘記寫了,明年再送給妳....」面對這樣一個率直的朋友,我感動得有些不知所措。下意識去開蛋糕的盒子,一時卻沒有辦法打開。我的屋裡沒開燈,暗暗的,C可愛的臉在月光下顯得更加親切。見我試了半天始終沒能打開盒蓋,她說,快去把蛋糕冰起來吧,不然會融化~我問她期末報告進行得如何了,她說快了,明天吧。我請她進來坐,她說不打擾我睡覺了....
送走了 C,我用刀片割開盒蓋上的膠帶,裡面端端正正放著一個精緻的巧克力蛋糕,是我最喜歡的那一種,蛋糕上有花朵,妝點著一份甜蜜的祝福。我把蛋糕放進冰箱,進房打開了燈,坐在書桌前發起呆來。
今年的生日過得茫然,一來人在美國,有點不知道究竟該過美國時間還是台灣時間,二來手邊的事情堆積如山,而一個星期後就得飛上海,能不能把事情處理完自己殊無把握,所以之前就婉拒了朋友聚餐的邀約,打算自己一個人悶頭度過這忙碌的生日。事實上也已經過了兩星期閉門隱居的生活,慢慢就習慣了每天跟自己對話,寫報告、游泳、早晚餐、傍晚開車去散心,簡單的日子一天又一天。
原本自己並不怎麼在意,卻在生日這天還是收到許多意外的感動。爸爸的一通溫暖電話,讓我幾乎是又哭又笑。一個朋友幾天前就在電話答錄機裡唱了兩首長長的歌,當時我正在換衣服,聽見她果真好整以暇地把歌清唱完,我的心情遂從一開始的驚愕、疑惑、想笑、到後來的感動、溫暖,難以言喻。今早收
到一張來自巴黎的明信片,同樣愛電影的大學同學在那兒為夢想打拼,竟這麼算準了時間給我稍來一紙滿滿的祝福。E-Mail 裡則有久未聯絡的國中同學的問候,以及一位我在兩年前於飛碟電台講電影時的聽眾給我的祝賀,更是令我瞠目結舌。其他好些熟與不熟的朋友寄來 e-card,BBS、網站留言版上成串的道賀,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溫馨禮物。
於是我也彷彿為自己應景似的,回去看了過去幾年生日時寫的心情,也回顧了大學畢業之後幾年來自己經歷的成長和磨練。我知道我是重視這個日子的,不為期待他人的祝賀,而是為了那每年必須的、一次對自己的重新檢視。日子渾渾噩噩過著,若不是在生日時提醒自己駐足回望,還真不容易有三省吾身的警惕。
這一年最重要的四件事:我協助一個朋友舉辦演唱會,在她身邊當了兩個月獲益良多的助理,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三本書,同時出國繼續電影研究所的學業。這每一件事都在我人生旅途上留下難以磨滅的足跡。我慶幸自己在跌跌撞撞的闖蕩過程裡,總是有些長輩和朋友帶著無限包容拉我走一段。而到了這樣的年紀,已經清楚計算人生的單位再也不會是時間,不是小時候那份殷殷期盼「成長」的激情,而是在面對未來時,一點一滴踏穩的每一步路。
求學在這北美大地寧靜的小鎮,我越來越能習慣單純,也越來越甘於生活的樸實,生命中沒有什麼值得痛苦的大煩惱了,最嚴重的事不過就是年近三十還單身(啊,其實也沒那麼近啦),偶爾焦慮父母親年事漸高卻沒外孫抱,往後更不知該如何膝下承歡。生活就是規律的脈動:一本醍醐灌頂的好書,一部久不曾讓自己如此感動的電影,午餐新學了一樣拿手菜,哪天在開車閒晃時又發現了一處夕陽無限溫柔的祕密花園。同樣的時間出現在泳池,同樣的星期五與固定的朋友聚餐,定期趕出的期中與期末報告,承諾自己非寫出不可的影評和散文。快樂變得好簡單,一首百聽不厭的歌曲,老友打來一通徹夜長聊的電話,減肥期間偶爾放縱自己的一盒蛋捲,都成為生活裡乍現的靈光。
忽然之間就什麼也不在乎了。沒放棄的是文字,是深埋的熱情,是苟延殘喘卻不再汲汲營營的理想,人過二十五歲,好像就老練了,沒有驚奇也不再失望,時光緩慢如滔滔長河,逝去的歲月成為腦中的波紋,回想的時刻多了,憧憬的精神卻少了。
而未來呢?多少人說我還年輕,不能那麼快為自己下定論。不知怎地又想念起張雨生,想念他對生命的激情停留在一個璀璨的時刻。始終難忘他大學畢業感言末尾的那段話。寫到這裡我已不知如何繼續,心中還惦記著剩下十四小時就得把報告交出去。或許引一段這位我永遠的偶像的文字,可以是對自己心情的最好註解:
古人說「滄海桑田」,有人問我怕不怕?我會笑說:「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2003-5-13 Iowa City
整個晚上在床上與書桌之間疲於奔命。明天下午五點之前有份期末報告要交,到現在只寫了一半,還有七、八頁待磨。可不知怎地就是思潮起伏,心神難以寧定。
剛剛午夜近十二點,又關了燈躺回床上,試圖讓自己睡著,一樣怎麼也無法成眠,心思大概早已飛到一星期後的暑假去了。忽然聽到有人敲門,我疑惑地起身走出去,見到 C穿著她那件熟悉的厚外套,掛著耳機,一副風塵僕僕的模樣,手上捧著一盒東西。我打開門,撲面是微寒的冷風,昏黃的燈光下, C 滿臉堆歡:「生日快樂!」靦腆地把手上那盒蛋糕遞給我。
我愣愣地接過來,一時之間不知道要說什麼,只對著她傻笑。她從背包裡拿出一張卡片在我面前晃了晃說:「本來還有卡片的!可愛的牛喔!可是我忘記寫了,明年再送給妳....」面對這樣一個率直的朋友,我感動得有些不知所措。下意識去開蛋糕的盒子,一時卻沒有辦法打開。我的屋裡沒開燈,暗暗的,C可愛的臉在月光下顯得更加親切。見我試了半天始終沒能打開盒蓋,她說,快去把蛋糕冰起來吧,不然會融化~我問她期末報告進行得如何了,她說快了,明天吧。我請她進來坐,她說不打擾我睡覺了....
送走了 C,我用刀片割開盒蓋上的膠帶,裡面端端正正放著一個精緻的巧克力蛋糕,是我最喜歡的那一種,蛋糕上有花朵,妝點著一份甜蜜的祝福。我把蛋糕放進冰箱,進房打開了燈,坐在書桌前發起呆來。
今年的生日過得茫然,一來人在美國,有點不知道究竟該過美國時間還是台灣時間,二來手邊的事情堆積如山,而一個星期後就得飛上海,能不能把事情處理完自己殊無把握,所以之前就婉拒了朋友聚餐的邀約,打算自己一個人悶頭度過這忙碌的生日。事實上也已經過了兩星期閉門隱居的生活,慢慢就習慣了每天跟自己對話,寫報告、游泳、早晚餐、傍晚開車去散心,簡單的日子一天又一天。
原本自己並不怎麼在意,卻在生日這天還是收到許多意外的感動。爸爸的一通溫暖電話,讓我幾乎是又哭又笑。一個朋友幾天前就在電話答錄機裡唱了兩首長長的歌,當時我正在換衣服,聽見她果真好整以暇地把歌清唱完,我的心情遂從一開始的驚愕、疑惑、想笑、到後來的感動、溫暖,難以言喻。今早收
到一張來自巴黎的明信片,同樣愛電影的大學同學在那兒為夢想打拼,竟這麼算準了時間給我稍來一紙滿滿的祝福。E-Mail 裡則有久未聯絡的國中同學的問候,以及一位我在兩年前於飛碟電台講電影時的聽眾給我的祝賀,更是令我瞠目結舌。其他好些熟與不熟的朋友寄來 e-card,BBS、網站留言版上成串的道賀,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溫馨禮物。
於是我也彷彿為自己應景似的,回去看了過去幾年生日時寫的心情,也回顧了大學畢業之後幾年來自己經歷的成長和磨練。我知道我是重視這個日子的,不為期待他人的祝賀,而是為了那每年必須的、一次對自己的重新檢視。日子渾渾噩噩過著,若不是在生日時提醒自己駐足回望,還真不容易有三省吾身的警惕。
這一年最重要的四件事:我協助一個朋友舉辦演唱會,在她身邊當了兩個月獲益良多的助理,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三本書,同時出國繼續電影研究所的學業。這每一件事都在我人生旅途上留下難以磨滅的足跡。我慶幸自己在跌跌撞撞的闖蕩過程裡,總是有些長輩和朋友帶著無限包容拉我走一段。而到了這樣的年紀,已經清楚計算人生的單位再也不會是時間,不是小時候那份殷殷期盼「成長」的激情,而是在面對未來時,一點一滴踏穩的每一步路。
求學在這北美大地寧靜的小鎮,我越來越能習慣單純,也越來越甘於生活的樸實,生命中沒有什麼值得痛苦的大煩惱了,最嚴重的事不過就是年近三十還單身(啊,其實也沒那麼近啦),偶爾焦慮父母親年事漸高卻沒外孫抱,往後更不知該如何膝下承歡。生活就是規律的脈動:一本醍醐灌頂的好書,一部久不曾讓自己如此感動的電影,午餐新學了一樣拿手菜,哪天在開車閒晃時又發現了一處夕陽無限溫柔的祕密花園。同樣的時間出現在泳池,同樣的星期五與固定的朋友聚餐,定期趕出的期中與期末報告,承諾自己非寫出不可的影評和散文。快樂變得好簡單,一首百聽不厭的歌曲,老友打來一通徹夜長聊的電話,減肥期間偶爾放縱自己的一盒蛋捲,都成為生活裡乍現的靈光。
忽然之間就什麼也不在乎了。沒放棄的是文字,是深埋的熱情,是苟延殘喘卻不再汲汲營營的理想,人過二十五歲,好像就老練了,沒有驚奇也不再失望,時光緩慢如滔滔長河,逝去的歲月成為腦中的波紋,回想的時刻多了,憧憬的精神卻少了。
而未來呢?多少人說我還年輕,不能那麼快為自己下定論。不知怎地又想念起張雨生,想念他對生命的激情停留在一個璀璨的時刻。始終難忘他大學畢業感言末尾的那段話。寫到這裡我已不知如何繼續,心中還惦記著剩下十四小時就得把報告交出去。或許引一段這位我永遠的偶像的文字,可以是對自己心情的最好註解:
古人說「滄海桑田」,有人問我怕不怕?我會笑說:「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2003-5-13 Iowa City
Labels:
[年誌] 這一路走來
2003年3月31日 星期一
《復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2002)
127min,南韓,2002
導演、編劇/朴贊旭(PARK Chan-wook) 《JSA共同警戒區》(2000)
主演/宋康昊(SONG Kang-ho)、申河均(SHIN Ha-kyun)
(這個片,台灣好像沒有上。《JSA共同警戒區》導演的第二部作品,衝擊力相當強,劇本很讚。有機會大家可以去找來看。朴贊旭相當值得期待!)
2002年在台灣上映的《JSA共同警戒區》是當年度我的Top 10之一,這部片目前在南韓影史上賣座位居第二,自編自導的朴贊旭聲名大噪,一躍而成為南韓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接著他的第二部作品拍了這部《復仇》,一樣有個細膩深刻、抽絲剝繭的精彩劇本,整部片卻帶著跟之前迥然不同的風格。
徐緩、冷靜、殘忍、在影像背後流泛出深層的憐憫;《復仇》注定了不會是部大眾化的電影,因為它太過寫實而大膽,丟出了小人物被逼上絕路時狗急跳牆的處境,給他們充足的犯罪動機,看著他們一步步走向悲劇的結尾,而鏡頭背後的創作者卻始終冷眼旁觀,不為他的角色留一絲餘地。
故事描述失聰的Ryu自小與姐姐相依為命,姐姐罹患絕症,需要移植腎臟來維持性命,他想捐出自己的腎臟,卻因為血型不合而被拒。於是他想透過器官買賣集團,用自己的腎臟換取可用的腎臟,卻被詐騙,腎臟和錢兩頭空。此時醫院卻打電話來說有可用腎臟救他姐姐,但他卻沒有足夠的錢。Ryu思想激進的女友Young-mi提議他綁架有錢人的小孩,並且還講出一段大道理,說是資本主義造成貧富不均,所以要靠無產階級革命來打破不公,推論出綁架富人的小孩不是罪過。
他們綁架的對象,是工廠老闆Dong-jin的女兒。Dong-jin白手起家,人並不壞,卻因為忙於工作,而造成妻子離異,女兒是他生命中的所有。Ryu綁架了他的女兒,卻在無意間殺了他女兒(這是本片中最令人屏息的橋段,Ryu河邊埋屍,智障者來干擾,小女孩溺水呼救…場面調度和聲音運用都很精彩),而Ryu的姐姐也自殺。接下來影片的後半段,就是一連串的復仇行動。Ryu去找器官買賣集團復仇,Dong-jin來找Ryu和他女友復仇,最後是Ryu女友的朋友來找Doin-jin復仇…
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是,導演讓我們對每個角色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進而關心他們,到後來當他們都逼不得已去殺人,我們清楚他們的處境,就會明白人在被逼上絕路時,可以作的選擇其實很少。而復仇,大概就是在對現狀無能為力時,唯一能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式。兩個主要角色的下場都很慘:Ryu失去姐姐、女友、腎臟、錢,等於已經是一無所有;Dong-jin在女兒死後也無法再繼續他的正常人生,變賣所有家產開始進行復仇行動,卻在過程裡發現殺他女兒的人也是逼不得已,他很痛苦。
導演朴贊旭用風格化的電影語言來講這個故事。節奏很慢,但每個片段都深擊人心;構圖精緻,處處帶有言外之意。影片以藍綠的濾鏡處理,是社會寫實電影慣用的調性,但是卻又不時出軌冒出超寫實的片段。失聰的Ryu為影片帶來一份沈默的衝擊力,他從不說話,心裡面的愛與恨卻只更顯得巨大,一場殺人戲讓整個大銀幕上泛滿了血,血卻因為濾鏡的關係而偏向於赭黑,流淌了一地。片中幾個最具震撼力的橋段都發生在河邊,水和血的意象鋪滿了整部電影,彷彿也象徵著人類心中深層的意識,都如茫茫之水一般無可控制。
《復仇》進一步證明了朴贊旭的才華,他不僅能拍像《JSA共同警戒區》那樣的商業片,也能把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用不尋常的影像語言給予觀眾最大的視覺衝擊。而我認為這位導演最值得期待之處,還是在於他的編劇能力。這兩部電影我都看到了一個精心設計、深刻弔詭的劇本,而好的劇本,一向是讓電影好看的不二法門。
2003.4 Iowa City
導演、編劇/朴贊旭(PARK Chan-wook) 《JSA共同警戒區》(2000)
主演/宋康昊(SONG Kang-ho)、申河均(SHIN Ha-kyun)
(這個片,台灣好像沒有上。《JSA共同警戒區》導演的第二部作品,衝擊力相當強,劇本很讚。有機會大家可以去找來看。朴贊旭相當值得期待!)
2002年在台灣上映的《JSA共同警戒區》是當年度我的Top 10之一,這部片目前在南韓影史上賣座位居第二,自編自導的朴贊旭聲名大噪,一躍而成為南韓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接著他的第二部作品拍了這部《復仇》,一樣有個細膩深刻、抽絲剝繭的精彩劇本,整部片卻帶著跟之前迥然不同的風格。
徐緩、冷靜、殘忍、在影像背後流泛出深層的憐憫;《復仇》注定了不會是部大眾化的電影,因為它太過寫實而大膽,丟出了小人物被逼上絕路時狗急跳牆的處境,給他們充足的犯罪動機,看著他們一步步走向悲劇的結尾,而鏡頭背後的創作者卻始終冷眼旁觀,不為他的角色留一絲餘地。
故事描述失聰的Ryu自小與姐姐相依為命,姐姐罹患絕症,需要移植腎臟來維持性命,他想捐出自己的腎臟,卻因為血型不合而被拒。於是他想透過器官買賣集團,用自己的腎臟換取可用的腎臟,卻被詐騙,腎臟和錢兩頭空。此時醫院卻打電話來說有可用腎臟救他姐姐,但他卻沒有足夠的錢。Ryu思想激進的女友Young-mi提議他綁架有錢人的小孩,並且還講出一段大道理,說是資本主義造成貧富不均,所以要靠無產階級革命來打破不公,推論出綁架富人的小孩不是罪過。
他們綁架的對象,是工廠老闆Dong-jin的女兒。Dong-jin白手起家,人並不壞,卻因為忙於工作,而造成妻子離異,女兒是他生命中的所有。Ryu綁架了他的女兒,卻在無意間殺了他女兒(這是本片中最令人屏息的橋段,Ryu河邊埋屍,智障者來干擾,小女孩溺水呼救…場面調度和聲音運用都很精彩),而Ryu的姐姐也自殺。接下來影片的後半段,就是一連串的復仇行動。Ryu去找器官買賣集團復仇,Dong-jin來找Ryu和他女友復仇,最後是Ryu女友的朋友來找Doin-jin復仇…
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是,導演讓我們對每個角色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進而關心他們,到後來當他們都逼不得已去殺人,我們清楚他們的處境,就會明白人在被逼上絕路時,可以作的選擇其實很少。而復仇,大概就是在對現狀無能為力時,唯一能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式。兩個主要角色的下場都很慘:Ryu失去姐姐、女友、腎臟、錢,等於已經是一無所有;Dong-jin在女兒死後也無法再繼續他的正常人生,變賣所有家產開始進行復仇行動,卻在過程裡發現殺他女兒的人也是逼不得已,他很痛苦。
導演朴贊旭用風格化的電影語言來講這個故事。節奏很慢,但每個片段都深擊人心;構圖精緻,處處帶有言外之意。影片以藍綠的濾鏡處理,是社會寫實電影慣用的調性,但是卻又不時出軌冒出超寫實的片段。失聰的Ryu為影片帶來一份沈默的衝擊力,他從不說話,心裡面的愛與恨卻只更顯得巨大,一場殺人戲讓整個大銀幕上泛滿了血,血卻因為濾鏡的關係而偏向於赭黑,流淌了一地。片中幾個最具震撼力的橋段都發生在河邊,水和血的意象鋪滿了整部電影,彷彿也象徵著人類心中深層的意識,都如茫茫之水一般無可控制。
《復仇》進一步證明了朴贊旭的才華,他不僅能拍像《JSA共同警戒區》那樣的商業片,也能把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用不尋常的影像語言給予觀眾最大的視覺衝擊。而我認為這位導演最值得期待之處,還是在於他的編劇能力。這兩部電影我都看到了一個精心設計、深刻弔詭的劇本,而好的劇本,一向是讓電影好看的不二法門。
2003.4 Iowa City
Labels:
[電影] 從大銀幕裡看世界
路隨人茫茫—悼張國榮
不都是這樣的嗎?一切如常的早晨,一份固定內容的早餐,一個習慣了的上網動作,便以為日子可以如此平靜無波地過到地老天荒,卻冷不防傳來消息:陪著自己成長的偶像明星,在香江早春四月、華燈初上的傍晚,跳樓身亡,留下一封遺書,說是再也無法承受生命的苦痛…於是我才赫然驚覺:歲月已悄無聲息地逝去,在我奮力向夢想行進的同時,兒時銀光幕上常見到的影歌巨星,卻苦苦掙扎於生與死的磨難。一個璀璨的藝人生命,就這樣草草結束了嗎?因睡眠不足而未清醒的腦袋,讓我懷疑起自己的神智。第一次我希望在愚人節聽到的消息,可以全部都不是真的。
「霸王還沒說要別姬,虞姬自個兒卻先別了霸王。」朋友J在電話裡如此感嘆。可不是嗎?不日前才又重看了一次《霸王別姬》,片中虞姬(程蝶衣)的神韻還纏綿悱惻地歷歷在目,那交織著痛苦、寂寞、癡情、嫉妒、憤恨、堅毅等諸般複雜的情緒,張國榮只站在那兒面對鏡子,用一個眼神就說盡了全部。那年他還沒「出櫃」,演出卻已逼真得引人猜疑;影片中大時代的變遷,對應個人與藝術生命的渺茫,彷彿隱隱也揭示了他在演藝圈浮沈的無奈。
對張國榮最初的印象是小學畢業紀念冊,絕大多數同學在「我的偶像」那一欄裡填的都是他的名字。那是「哈港風」興盛的八零年代末期,晚熟的我還沒開始迷偶像,搞不清楚張國榮除了一張俊秀的臉,到底有何吸引人之處。然而怎能忘記徐克的《倩女幽魂》,那位背著一個「竹架子」在夜間撞女鬼還一臉茫然的文弱書生甯采臣,如果不是張國榮,我想不出再有誰,能把那份純潔的無辜癡情演得如此討喜。得知噩耗當天到學校上課,身旁的韓國同學苦著臉跟我討論張國榮的死訊,十分感嘆地說《倩女幽魂》從小到大他看了十二遍,還是每一遍都哭出來。他甚至當我面哼起那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於是我驚訝地聽著我那不會說廣東話的韓國同學,唱那字正腔圓的廣東歌,才真正明白張國榮早已是名符其實的國際巨星。
然而或許對張國榮而言,王家衛電影裡對漂流與寂寞生命的詮釋,跟時時可見的同志情結,才更是他得其所哉的表演空間。《阿飛正傳》的旭仔讓他拿到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雖然在金馬獎上敗給《推手》的郎雄,卻不能抹滅他在王家衛導演風格強烈的作品裡恰如其份的貢獻。於我而言,他的迷人是叼著煙的漫不在乎,倔強的臉上一雙冷漠犀利的眼,頹廢裡有霸氣,高貴中不失親近。
《東邪西毒》裡張國榮表現了少見的瀟灑,蓄了小鬍子之後顯得豪氣干雲,雖死忠金庸迷如我,亦無法捨得對他那其實形象全然不符的西毒歐陽鋒角色稍有微詞。《春光乍洩》終於讓張國榮得以盡情詮釋同志角色,那份滿屋子找煙的浪蕩氣,對梁朝偉若即若離的暴躁難測,片片段段都演到了骨子裡去。他有種惶然不安定的氣質,恰好貼合王家衛影像的飄忽不定,因此無論是說起「無腳鳥」傳說,或者絮絮叨叨地提著要去看瀑布,總能讓我深信不疑。
提名了五次之多,張國榮卻始終與金馬獎無緣。說他是同性戀所以演好同性戀不稀奇,實是無稽之談;否則照這麼說的話,所有異性戀演好異性戀,也都理所當然了?然而或許這些也都已經不再重要,得獎與否,終究是過眼雲煙,歷史的評價也不會在這上面定位。幾次宣布退休又復出之後,近年的張國榮已漸漸平靜,偶有小品電影出現,卻再也無法達到往日高峰。我在靜夜裡聽他唱著〈路隨人茫茫〉:「人生是,夢的延長,夢裡依稀,依稀有淚光…」初春的晚風輕拂,涼得有些悲。而我想不起來該是多少年以前,還不懂流淚的年紀,一曲多愁善感的調子,可以記上好久好久。
什麼樣的苦痛可以讓一位功成名就的巨星,選擇自行了斷?都已經把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演過一回,也嘗過社會裡最嚴酷的人情冷暖,以為免疫力可以強些,卻原來真實生活裡的困境還是如此難以跨越。而我最想知道的是:這真是他理智下的選擇嗎?一生追求完美的張國榮,能接受這樣的方式離去嗎?《阿飛正傳》裡張國榮對劉德華說:「我最想知道我一生最後一刻會看見什麼,所以我死的時候一定不會閉上眼。」報導寫他墜樓之後被人發現時,還沒斷氣,眼睛半開半闔著…在那最後的一刻,四十六歲人方盛年的他,究竟看到了什麼?而香江的最後一夜燈火,應該還是如往日一般璀璨吧!
BYE,采臣。一路走好。
2003/4/1 Iowa City
本文刊於 2003-4-3 自由時報 31版
「霸王還沒說要別姬,虞姬自個兒卻先別了霸王。」朋友J在電話裡如此感嘆。可不是嗎?不日前才又重看了一次《霸王別姬》,片中虞姬(程蝶衣)的神韻還纏綿悱惻地歷歷在目,那交織著痛苦、寂寞、癡情、嫉妒、憤恨、堅毅等諸般複雜的情緒,張國榮只站在那兒面對鏡子,用一個眼神就說盡了全部。那年他還沒「出櫃」,演出卻已逼真得引人猜疑;影片中大時代的變遷,對應個人與藝術生命的渺茫,彷彿隱隱也揭示了他在演藝圈浮沈的無奈。
對張國榮最初的印象是小學畢業紀念冊,絕大多數同學在「我的偶像」那一欄裡填的都是他的名字。那是「哈港風」興盛的八零年代末期,晚熟的我還沒開始迷偶像,搞不清楚張國榮除了一張俊秀的臉,到底有何吸引人之處。然而怎能忘記徐克的《倩女幽魂》,那位背著一個「竹架子」在夜間撞女鬼還一臉茫然的文弱書生甯采臣,如果不是張國榮,我想不出再有誰,能把那份純潔的無辜癡情演得如此討喜。得知噩耗當天到學校上課,身旁的韓國同學苦著臉跟我討論張國榮的死訊,十分感嘆地說《倩女幽魂》從小到大他看了十二遍,還是每一遍都哭出來。他甚至當我面哼起那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於是我驚訝地聽著我那不會說廣東話的韓國同學,唱那字正腔圓的廣東歌,才真正明白張國榮早已是名符其實的國際巨星。
然而或許對張國榮而言,王家衛電影裡對漂流與寂寞生命的詮釋,跟時時可見的同志情結,才更是他得其所哉的表演空間。《阿飛正傳》的旭仔讓他拿到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雖然在金馬獎上敗給《推手》的郎雄,卻不能抹滅他在王家衛導演風格強烈的作品裡恰如其份的貢獻。於我而言,他的迷人是叼著煙的漫不在乎,倔強的臉上一雙冷漠犀利的眼,頹廢裡有霸氣,高貴中不失親近。
《東邪西毒》裡張國榮表現了少見的瀟灑,蓄了小鬍子之後顯得豪氣干雲,雖死忠金庸迷如我,亦無法捨得對他那其實形象全然不符的西毒歐陽鋒角色稍有微詞。《春光乍洩》終於讓張國榮得以盡情詮釋同志角色,那份滿屋子找煙的浪蕩氣,對梁朝偉若即若離的暴躁難測,片片段段都演到了骨子裡去。他有種惶然不安定的氣質,恰好貼合王家衛影像的飄忽不定,因此無論是說起「無腳鳥」傳說,或者絮絮叨叨地提著要去看瀑布,總能讓我深信不疑。
提名了五次之多,張國榮卻始終與金馬獎無緣。說他是同性戀所以演好同性戀不稀奇,實是無稽之談;否則照這麼說的話,所有異性戀演好異性戀,也都理所當然了?然而或許這些也都已經不再重要,得獎與否,終究是過眼雲煙,歷史的評價也不會在這上面定位。幾次宣布退休又復出之後,近年的張國榮已漸漸平靜,偶有小品電影出現,卻再也無法達到往日高峰。我在靜夜裡聽他唱著〈路隨人茫茫〉:「人生是,夢的延長,夢裡依稀,依稀有淚光…」初春的晚風輕拂,涼得有些悲。而我想不起來該是多少年以前,還不懂流淚的年紀,一曲多愁善感的調子,可以記上好久好久。
什麼樣的苦痛可以讓一位功成名就的巨星,選擇自行了斷?都已經把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演過一回,也嘗過社會裡最嚴酷的人情冷暖,以為免疫力可以強些,卻原來真實生活裡的困境還是如此難以跨越。而我最想知道的是:這真是他理智下的選擇嗎?一生追求完美的張國榮,能接受這樣的方式離去嗎?《阿飛正傳》裡張國榮對劉德華說:「我最想知道我一生最後一刻會看見什麼,所以我死的時候一定不會閉上眼。」報導寫他墜樓之後被人發現時,還沒斷氣,眼睛半開半闔著…在那最後的一刻,四十六歲人方盛年的他,究竟看到了什麼?而香江的最後一夜燈火,應該還是如往日一般璀璨吧!
BYE,采臣。一路走好。
2003/4/1 Iowa City
本文刊於 2003-4-3 自由時報 31版
Labels:
[電影] 從大銀幕裡看世界
2003年2月28日 星期五
《俠客行》原來是喜劇
(近年來開始慢慢試著書寫金庸。讀金庸是要靠歲月的。)
重讀不知道第幾次的《俠客行》,在去除了「猜測狗雜種到底是誰」這樣的顧慮之後,我開始專注於其他角色性格與故事結構上,赫然發現:這部小說其實是金庸的遊戲之作,假如拍成電視劇,它該是齣處處有玄機的高級諷刺喜劇。
所謂「遊戲之作」,並不是說金庸寫作時態度不認真,而是我覺得他似乎在此暫時揚棄了之前作品的正經調性,以「雙生兒」的老掉牙結構,設置「俠客島」這樣如傳奇般的神秘地域,發展成一個在他所有作品中(我個人認為)最沒有沈重感的故事。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解釋何以金庸會使用一個連他自己都承認「不夠堅實」的基幹。這部小說的輕鬆感是一個嘗試,金庸其實是用詼諧的態度來看待它的。
最明顯的例子還是在人物性格刻畫上。金庸小說裡從不缺乏詼諧的角色,他很清楚這些行為誇大特異的「莫名其妙」之人,就如京劇裡插科打諢的丑角一樣不可或缺,是讓小說「好看」的重要元素。有趣的是,《俠客行》裡這些莫名其妙的人物顯得特別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對話層出不窮,幽默卻不浮濫。這喜感沖淡了金庸小說傳統上的複雜性,帶來另一種閱讀的樂趣。
丁氏兄弟頑童般的鬥口、史婆婆的專橫跋扈、白自在的驕傲自負、謝煙客正邪難分…這些性格誇大的人物在《俠客行》裡湊在了一起之後,就讓整部小說充滿荒唐的喜感。主角石破天則是串連這些人物的重要中介,我們透過這個全然不通世務的傻小子去觀看一個奸訛巧詐的世界,看這些人絞盡腦汁為了自己的利益忙得團團轉,最後卻總是無法「戰勝」質樸單純的石破天。金庸溫文敦厚的價值觀在此依然清晰,只是這次他選擇了最輕鬆的方式呈現。
所以閱讀《俠客行》並不適合太過深層的探究,這部小說其實從頭到尾都在演繹笑話。俠客島主的行徑固然是笑話,「大粽子」石破天是笑話,那一竿子分不出他與石中玉的差別的人也都是笑話。甚至這本書的回目如「少年闖大禍」、「白癡」、「大粽子」等,也挺像是笑話大全。可我卻十分喜歡這個在笑話裡隱隱透著真情的質樸故事,它像是一齣笑談人生的喜劇,以一首李白的千古名詩帶領我們重新看到俠客最初的本質。
2003/3/1 Iowa City
2003/4/21 中時浮世繪 刊登
http://jinyong.ylib.com.tw/works/v1.0/works/talk/t0007-3.htm
重讀不知道第幾次的《俠客行》,在去除了「猜測狗雜種到底是誰」這樣的顧慮之後,我開始專注於其他角色性格與故事結構上,赫然發現:這部小說其實是金庸的遊戲之作,假如拍成電視劇,它該是齣處處有玄機的高級諷刺喜劇。
所謂「遊戲之作」,並不是說金庸寫作時態度不認真,而是我覺得他似乎在此暫時揚棄了之前作品的正經調性,以「雙生兒」的老掉牙結構,設置「俠客島」這樣如傳奇般的神秘地域,發展成一個在他所有作品中(我個人認為)最沒有沈重感的故事。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解釋何以金庸會使用一個連他自己都承認「不夠堅實」的基幹。這部小說的輕鬆感是一個嘗試,金庸其實是用詼諧的態度來看待它的。
最明顯的例子還是在人物性格刻畫上。金庸小說裡從不缺乏詼諧的角色,他很清楚這些行為誇大特異的「莫名其妙」之人,就如京劇裡插科打諢的丑角一樣不可或缺,是讓小說「好看」的重要元素。有趣的是,《俠客行》裡這些莫名其妙的人物顯得特別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對話層出不窮,幽默卻不浮濫。這喜感沖淡了金庸小說傳統上的複雜性,帶來另一種閱讀的樂趣。
丁氏兄弟頑童般的鬥口、史婆婆的專橫跋扈、白自在的驕傲自負、謝煙客正邪難分…這些性格誇大的人物在《俠客行》裡湊在了一起之後,就讓整部小說充滿荒唐的喜感。主角石破天則是串連這些人物的重要中介,我們透過這個全然不通世務的傻小子去觀看一個奸訛巧詐的世界,看這些人絞盡腦汁為了自己的利益忙得團團轉,最後卻總是無法「戰勝」質樸單純的石破天。金庸溫文敦厚的價值觀在此依然清晰,只是這次他選擇了最輕鬆的方式呈現。
所以閱讀《俠客行》並不適合太過深層的探究,這部小說其實從頭到尾都在演繹笑話。俠客島主的行徑固然是笑話,「大粽子」石破天是笑話,那一竿子分不出他與石中玉的差別的人也都是笑話。甚至這本書的回目如「少年闖大禍」、「白癡」、「大粽子」等,也挺像是笑話大全。可我卻十分喜歡這個在笑話裡隱隱透著真情的質樸故事,它像是一齣笑談人生的喜劇,以一首李白的千古名詩帶領我們重新看到俠客最初的本質。
2003/3/1 Iowa City
2003/4/21 中時浮世繪 刊登
http://jinyong.ylib.com.tw/works/v1.0/works/talk/t0007-3.htm
Labels:
[閱讀] 我的金庸情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