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1日 星期二

李敖的清末民初歷史觀─《北京法源寺》

我終於讀完了李敖的歷史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在經過四個月之後。中間因為某種原因停頓三個多月,後來重新拾起時又把前半部重讀一次,才花了那麼久。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本可以快讀的書,裡面充滿了正反衝突的思想辯證、艱深精闢的知識詮釋,讓讀者在遊走於李敖獨特字裡行間的同時,也無法停止其自我思想上的重新檢視。



這是李敖目前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也是我所讀過他的書中,在他個人氣焰上最收斂的一部。涉獵過李敖作品、或者看過李敖在媒體上的表現的人,常常會對李敖有一種負面的印象,認為他過度自負、目中無人、膽大妄為、甚至忝不知恥;但也就因為李敖總習慣在公開的場合不知節制地大放厥詞,反倒讓很多人忽略了他本身學問的博大精深。其實,若不論個人品行,單就「有沒有料」這點來講,我認為李敖的狂傲確實有其可以憑藉的基礎。



李敖治學的嚴謹宏大、思想的縝密程度,在我們讀過《北京法源寺》之後就可以略知一二。這本書以「北京法源寺」為脈絡,發展出一段清末民初知識份子救中國的血淚史。



跟一般小說不同的地方是,李敖似乎比較不重視小說中的「情節」發展,他不喜歡說故事,而把絕大多數精力放在書中人物思想的辯證上。他在本書的後記中提到:「一般歷史小說只是『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澡』等無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卻全不如此。它寫的重點是大丈夫型的人物。」的確,在這本書裡讀者看不到八卦性質濃厚的野史,有的卻是書中人物硬碰硬地不斷反覆辯論,為他們自己的歷史價值定位。這比起一般歷史小說的難度要高,因為作者不再只是描述歷史的外在現象,不再只是鋪陳故事情節,他還要深入歷史人物思想的底層,為他們的行為翻案、定位。



《北京法源寺》講的人物主要有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慈禧太后等,主要故事是戊戌政變。雖然時間跨了政變的前後數十年,但他描述的重點仍在於政變本身。其中他將譚嗣同慷慨犧牲的正大理由、梁啟超作為一個「永遠求新求變」的民初知識份子之處事態度、以及康有為在新舊時代交替下永遠找不到自己定位的悲劇,都描述得令人暢快淋漓,拍案叫絕。以往我沒有看過有人這樣寫歷史,將人的基本思維放大到讀者眼前供人評斷,可說是開另一視野。這是我繼讀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之後,相當喜愛的歷史小說。



但是當然,李敖自己的評判才是最顯明的。《北京法源寺》裡常有一個人講話講了好幾頁的情況發生,幾乎有點像是思想陳述的教科書。然而李敖文筆好,轉筆相當流暢,一大段話往往寫來一氣呵成,讓我不會想停頓閱讀。如果要挑毛病的話,或許就是他還是放入太多的個人色彩,忽略小說裡「人物性格」特出的重要性。他讓每個人講話的語氣都跟他自己一樣,所以我們感覺不出譚嗣同、康有為等這些人的基本個性。當然,當他寫大刀王五那一掛的盜賊時,還是有注意到粗人說話的語氣與讀書人不同,但細看之下,他也只是分了這兩種人而已。知識份子講話是同一種模樣,盜賊講話也通通都是另一種模樣,相當奇怪。以譚嗣同來說,他可貴的地方是他有跟草莽英雄相交的背景,應該有一些草莽之氣,但書中完全無法將他跟梁啟超等人區隔,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而也因為省略了故事的詳細性,李敖個人的寫作風格展現在他所關切的細微地方:像是歷史事件的引經據典(趙氏孤兒、荊軻、專諸等)、歷史古蹟的描述解釋(北京法源寺、紫禁城)、以及歷史人物留下的書簡詩文等。同時李敖對佛學也有鑽研,書中陳述很多佛學衍伸出的思想,也藉由和尚來呈現他對出家人的看法(出世與入世皆為眾生),字字精闢入裡,都是我們不得不佩服李敖之處。你可以不認同,卻不得不佩服他思想的宏大。



讀完《北京法源寺》之後,我再度對清末民初中國知識份子的氣節既感動又感慨。真的是時代不同了吧!這一代的知識份子,究竟是不是還認同國家、認同知識的崇高呢?還是只關在自己的象牙塔裡,整天思索賺錢求名、追求自我的利益?這一代人們,要的究竟是什麼?書,不知為何而讀;國家,不知為何而存;就連仗,也不知為何而打。



回首歷史前塵,我越來越迷惘。





《北京法源寺》‧李敖著

李敖出版社

2000年2月1日修訂一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