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我自己是真的挺喜歡絕大多數日本漫畫裡,那種充滿陽光、樂觀進取的勵志性。或許有些人覺得那太理想化、太忽略現實生活裡困難重重的坎坷,把社會的醜惡都單純化了;可我覺得漫畫並不需要複製現實,而是要給人希望。就像《小叮噹》裡的世界並不寫實,但它卻能夠是每個孩子夢裡的天堂。
我看的漫畫並不多,卻是每一部都深刻。小時候看千葉徹彌的《新好小子》(描述一個十五歲的窮人家小孩如何邁向職業高爾夫球員之路),就已經為書中主角拼命追求夢想的衝勁感動不已,到了青少年時期看《灌籃高手》、《惡女》、《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上大學之後則有《H2好逑雙物語》、《將太的壽司》等等,仔細回想,真的沒一部不是以「樂觀向上、努力不懈」的意識型態為主軸,呈現社會的光明面,並傳達努力必能成功的觀念。
到後來,每當我對人生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奮鬥的動力時,我就會看漫畫。把自己浸淫在那個單純的圖像世界裡,重新找回對人生單純的熱誠。於是今年三月,當我為自己找到第一份進入社會的文字工作之後,朋友介紹了一部充滿勵志性的漫畫給我:尾瀨朗的《實之華》。
「實之華」字面上的意思應該是:杉苗實的青春年華。杉苗實是書中的主角,一位女性自由文字工作者,這三個字是她生平第一本出版物的名稱,書的內容是她三十歲以前在雜誌上發表的短文作品,也標記了她的青春歲月。所以不難想像,尾瀨朗(也是《夏子的酒》的作者)這套只有九集的漫畫,就是在描述這位年輕女作家的奮鬥過程。過程裡糾結了幾段愛情,也有令人感動的友誼,同時作者將一些出版的環境描述得很寫實,使得《實之華》可以說是給新人文字工作者的入門書。
說是「入門」,其實並沒有教學的意味,而是它讓我們看到在日本的環境裡,一位女性選擇當文字工作者,需要面對多少來自家裡、社會、朋友、甚至出版界的壓力與阻礙。
書中主角杉苗實已經年近三十,卻樂在工作,始終沒有找到她的Mr. Right,她要承受父母的壓力,承受同儕都一一結婚的壓力,再加上工作不穩定的危機,讓她的生活在一開始時簡直慘不忍睹。更何況日本是個比台灣保守的社會,女生過了三十還不結婚,在日本是會被認為很丟臉的,那種嚴重性台灣人大概頗難想像吧。
但是當然,杉苗實並沒有放棄理想,她靠著堅毅的決心度過一次又一次的低潮,始終堅持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她得到不少人的幫助與鼓勵,她的善良和體貼讓她得到珍貴誠摯的友誼。於是就有了類似《將太的壽司》裡常出現的情節,主角總會得到一些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仗義援手,引導她衝破許多難關。然而,或許是篇幅不夠,也或許是作者另有想法,我總覺得杉苗實所遇到阻礙太少,作者對她困頓生活的著墨也不夠深刻,所以到最後杉苗實終於有幸出版個人書籍的時候,我並沒有很深刻的感動。雖然主角的拼勁使人熱血沸騰,但全書的完整性似乎還不太夠,我沒看到一個會引起人共鳴的心路歷程。
這樣的問題可能來自內容的主要訴求稍嫌貪心。幾乎任何漫畫都少不了愛情,《實之華》也沒有例外。事實上,如果說這套書的內容主題分成「文字工作」跟「愛情」兩方面的話,兩者的重要性其實是一半一半,誰也沒有比誰多。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書的主題反而被分散掉了,再加上這套漫畫的集數並不多,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代得有點模糊而牽強。所以我看完的感想,是在書中對文字工作的描述裡有比較多的感覺,愛情部分就比較難跟主角心裡有深入的交流。
然而無論如何,這還是一部讓我收穫匪淺的漫畫。每當讀到書中女主角的高標準自我要求、積極迅速的態度,我總會以此勉勵自己不要放棄理想。當然日本的出版環境跟台灣還是不太一樣,台灣雜誌比較沒那麼多的外包自由作家(除了寫專欄的名人以外),更不常把一個專題案子交給非雜誌社的作家去做,所以台灣的自由作家處境會比較尷尬一點。
但《實之華》教給讀者一個正確的寫作者態度,像是杉苗實在被退稿時的態度、訪問不順時的態度等,都是很好的文字人工作範例。唯有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空間。而我尤其感動於書中那位替杉苗實新書畫封面的畫家,以一個大師身份卻不介意被要求重畫,那樣的風範實在是許多桀驁不馴的年青人該深刻檢討的。
寫作之路漫長而艱難。我喜歡《實之華》並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結尾,因為有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總之人生就是這樣一條路,你若不想停滯不前,就得向前走去。無論是哪個方向,都一樣。
2001年8月1日 星期三
2001年7月31日 星期二
李敖的清末民初歷史觀─《北京法源寺》
我終於讀完了李敖的歷史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在經過四個月之後。中間因為某種原因停頓三個多月,後來重新拾起時又把前半部重讀一次,才花了那麼久。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本可以快讀的書,裡面充滿了正反衝突的思想辯證、艱深精闢的知識詮釋,讓讀者在遊走於李敖獨特字裡行間的同時,也無法停止其自我思想上的重新檢視。
這是李敖目前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也是我所讀過他的書中,在他個人氣焰上最收斂的一部。涉獵過李敖作品、或者看過李敖在媒體上的表現的人,常常會對李敖有一種負面的印象,認為他過度自負、目中無人、膽大妄為、甚至忝不知恥;但也就因為李敖總習慣在公開的場合不知節制地大放厥詞,反倒讓很多人忽略了他本身學問的博大精深。其實,若不論個人品行,單就「有沒有料」這點來講,我認為李敖的狂傲確實有其可以憑藉的基礎。
李敖治學的嚴謹宏大、思想的縝密程度,在我們讀過《北京法源寺》之後就可以略知一二。這本書以「北京法源寺」為脈絡,發展出一段清末民初知識份子救中國的血淚史。
跟一般小說不同的地方是,李敖似乎比較不重視小說中的「情節」發展,他不喜歡說故事,而把絕大多數精力放在書中人物思想的辯證上。他在本書的後記中提到:「一般歷史小說只是『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澡』等無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卻全不如此。它寫的重點是大丈夫型的人物。」的確,在這本書裡讀者看不到八卦性質濃厚的野史,有的卻是書中人物硬碰硬地不斷反覆辯論,為他們自己的歷史價值定位。這比起一般歷史小說的難度要高,因為作者不再只是描述歷史的外在現象,不再只是鋪陳故事情節,他還要深入歷史人物思想的底層,為他們的行為翻案、定位。
《北京法源寺》講的人物主要有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慈禧太后等,主要故事是戊戌政變。雖然時間跨了政變的前後數十年,但他描述的重點仍在於政變本身。其中他將譚嗣同慷慨犧牲的正大理由、梁啟超作為一個「永遠求新求變」的民初知識份子之處事態度、以及康有為在新舊時代交替下永遠找不到自己定位的悲劇,都描述得令人暢快淋漓,拍案叫絕。以往我沒有看過有人這樣寫歷史,將人的基本思維放大到讀者眼前供人評斷,可說是開另一視野。這是我繼讀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之後,相當喜愛的歷史小說。
但是當然,李敖自己的評判才是最顯明的。《北京法源寺》裡常有一個人講話講了好幾頁的情況發生,幾乎有點像是思想陳述的教科書。然而李敖文筆好,轉筆相當流暢,一大段話往往寫來一氣呵成,讓我不會想停頓閱讀。如果要挑毛病的話,或許就是他還是放入太多的個人色彩,忽略小說裡「人物性格」特出的重要性。他讓每個人講話的語氣都跟他自己一樣,所以我們感覺不出譚嗣同、康有為等這些人的基本個性。當然,當他寫大刀王五那一掛的盜賊時,還是有注意到粗人說話的語氣與讀書人不同,但細看之下,他也只是分了這兩種人而已。知識份子講話是同一種模樣,盜賊講話也通通都是另一種模樣,相當奇怪。以譚嗣同來說,他可貴的地方是他有跟草莽英雄相交的背景,應該有一些草莽之氣,但書中完全無法將他跟梁啟超等人區隔,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而也因為省略了故事的詳細性,李敖個人的寫作風格展現在他所關切的細微地方:像是歷史事件的引經據典(趙氏孤兒、荊軻、專諸等)、歷史古蹟的描述解釋(北京法源寺、紫禁城)、以及歷史人物留下的書簡詩文等。同時李敖對佛學也有鑽研,書中陳述很多佛學衍伸出的思想,也藉由和尚來呈現他對出家人的看法(出世與入世皆為眾生),字字精闢入裡,都是我們不得不佩服李敖之處。你可以不認同,卻不得不佩服他思想的宏大。
讀完《北京法源寺》之後,我再度對清末民初中國知識份子的氣節既感動又感慨。真的是時代不同了吧!這一代的知識份子,究竟是不是還認同國家、認同知識的崇高呢?還是只關在自己的象牙塔裡,整天思索賺錢求名、追求自我的利益?這一代人們,要的究竟是什麼?書,不知為何而讀;國家,不知為何而存;就連仗,也不知為何而打。
回首歷史前塵,我越來越迷惘。
《北京法源寺》‧李敖著
李敖出版社
2000年2月1日修訂一版
這是李敖目前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也是我所讀過他的書中,在他個人氣焰上最收斂的一部。涉獵過李敖作品、或者看過李敖在媒體上的表現的人,常常會對李敖有一種負面的印象,認為他過度自負、目中無人、膽大妄為、甚至忝不知恥;但也就因為李敖總習慣在公開的場合不知節制地大放厥詞,反倒讓很多人忽略了他本身學問的博大精深。其實,若不論個人品行,單就「有沒有料」這點來講,我認為李敖的狂傲確實有其可以憑藉的基礎。
李敖治學的嚴謹宏大、思想的縝密程度,在我們讀過《北京法源寺》之後就可以略知一二。這本書以「北京法源寺」為脈絡,發展出一段清末民初知識份子救中國的血淚史。
跟一般小說不同的地方是,李敖似乎比較不重視小說中的「情節」發展,他不喜歡說故事,而把絕大多數精力放在書中人物思想的辯證上。他在本書的後記中提到:「一般歷史小說只是『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澡』等無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卻全不如此。它寫的重點是大丈夫型的人物。」的確,在這本書裡讀者看不到八卦性質濃厚的野史,有的卻是書中人物硬碰硬地不斷反覆辯論,為他們自己的歷史價值定位。這比起一般歷史小說的難度要高,因為作者不再只是描述歷史的外在現象,不再只是鋪陳故事情節,他還要深入歷史人物思想的底層,為他們的行為翻案、定位。
《北京法源寺》講的人物主要有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慈禧太后等,主要故事是戊戌政變。雖然時間跨了政變的前後數十年,但他描述的重點仍在於政變本身。其中他將譚嗣同慷慨犧牲的正大理由、梁啟超作為一個「永遠求新求變」的民初知識份子之處事態度、以及康有為在新舊時代交替下永遠找不到自己定位的悲劇,都描述得令人暢快淋漓,拍案叫絕。以往我沒有看過有人這樣寫歷史,將人的基本思維放大到讀者眼前供人評斷,可說是開另一視野。這是我繼讀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之後,相當喜愛的歷史小說。
但是當然,李敖自己的評判才是最顯明的。《北京法源寺》裡常有一個人講話講了好幾頁的情況發生,幾乎有點像是思想陳述的教科書。然而李敖文筆好,轉筆相當流暢,一大段話往往寫來一氣呵成,讓我不會想停頓閱讀。如果要挑毛病的話,或許就是他還是放入太多的個人色彩,忽略小說裡「人物性格」特出的重要性。他讓每個人講話的語氣都跟他自己一樣,所以我們感覺不出譚嗣同、康有為等這些人的基本個性。當然,當他寫大刀王五那一掛的盜賊時,還是有注意到粗人說話的語氣與讀書人不同,但細看之下,他也只是分了這兩種人而已。知識份子講話是同一種模樣,盜賊講話也通通都是另一種模樣,相當奇怪。以譚嗣同來說,他可貴的地方是他有跟草莽英雄相交的背景,應該有一些草莽之氣,但書中完全無法將他跟梁啟超等人區隔,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而也因為省略了故事的詳細性,李敖個人的寫作風格展現在他所關切的細微地方:像是歷史事件的引經據典(趙氏孤兒、荊軻、專諸等)、歷史古蹟的描述解釋(北京法源寺、紫禁城)、以及歷史人物留下的書簡詩文等。同時李敖對佛學也有鑽研,書中陳述很多佛學衍伸出的思想,也藉由和尚來呈現他對出家人的看法(出世與入世皆為眾生),字字精闢入裡,都是我們不得不佩服李敖之處。你可以不認同,卻不得不佩服他思想的宏大。
讀完《北京法源寺》之後,我再度對清末民初中國知識份子的氣節既感動又感慨。真的是時代不同了吧!這一代的知識份子,究竟是不是還認同國家、認同知識的崇高呢?還是只關在自己的象牙塔裡,整天思索賺錢求名、追求自我的利益?這一代人們,要的究竟是什麼?書,不知為何而讀;國家,不知為何而存;就連仗,也不知為何而打。
回首歷史前塵,我越來越迷惘。
《北京法源寺》‧李敖著
李敖出版社
2000年2月1日修訂一版
Labels:
[閱讀] 讀書筆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