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一一》:楊德昌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文章是2000年的。我第一次看「一一」時寫的。這是極少數我早期時寫的電影文章,現在讀來自己不會太汗顏的。2002年在台北光點見到楊德昌導演,頭髮白了很多,但臉上有種壯年的世故,令我油然起敬。「一一」是讓我真正開始尊敬他的電影(也可能是因為那時才真正開始看懂他的電影)。這部片真的令我非常感動。
《一一》:楊德昌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楊德昌曾說,這部片名叫《一一》(Yi Yi,A One and A Two),是因為他要講的是一些很簡單的東西。因此我們看到,故事裡所發生的一切都再平凡不過,都是每個正常人一生中或多或少會經歷的瑣碎事件:出生,死亡,離別,重聚,得意,失意,親情,愛情,對生命的懷疑,對過去的追悔,對感情的無奈,對世界的不解…這一切的一切,透過導演慣用的恆定畫面、中遠景鏡頭、以及隔著櫥窗取景等帶著距離感的拍攝角度,使得楊德昌電影的寫實調性在《一一》裡依舊清晰,依舊充滿著台北的都市氣息,在徐緩的節奏中勾勒出一幅長達三小時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在講一個故事,倒不如說它是一些日常生活片段的總結。這些片段乍看之下彼此沒有明顯的關係,連下來之後卻能夠很自然地在觀眾腦海中刻畫出完整的情節,交代一戶台北市人家裡,各個角色在幾個月中所經歷的悲歡離合。臥病在床的婆婆、中年危機的父親、質疑生命的母親、幼稚貪財的舅舅、青春期焦躁的少女、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男孩…楊德昌不靠煽情的故事情節去建構角色特質,他用最真實的鏡頭來描繪生活片段,讓觀眾自己去體會片中每一個人物的歡喜與悲傷。有多少位導演費盡心思拍一部電影只為了講一個人或一個主題,還不見得能講得好,《一一》卻一次講了七八個人的故事,而且每個角色都讓我們印象深刻。
也因此,這部片無論是在細緻的畫面語言或是精鍊的人物對白裡,其包含的內涵實是豐富得讓人興奮,三小時長度彷彿帶領觀眾經歷了一次完整的生命之旅。它是對台北這個城市發展的冷眼旁觀(青少年們吃bagel、在誠品喝咖啡、去華那威秀看電影),是對世紀末人類科技的擔憂(男主角是電腦博士、要面對公司的盜版抄襲),是對今日人們在傳統與現代中充滿矛盾情結的嘲諷(路上有戴墨鏡打大哥大的和尚、生孩子取名字堅持要合八字),更是對平凡人空虛心靈的精準描摹(男人下班就去酒吧卡拉OK、女人整天在家懷疑生命的意義)。而楊德昌偏好用燈火輝煌的重疊影像來傳達都市人生活的繁華忙碌與漫無目的,再加上時而出現的畫外音,都使得《一一》整部電影帶著濃厚的疏離感與真實性。
《一一》的情節大致是從婆婆中風開始,直到她去世為止的幾個月,家裡每個人都經歷了一些變化,最後才學習到重要的人生課題。這期間婆婆始終像植物人般躺在床上,醫生說大家要多跟她講話,使她保持神智清明,才有醒轉的機會;於是家人開始一個個輪流對著沒反應的婆婆自言自語。這裡楊德昌以帶著嘲諷的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原來當一個人要講關於他自己的事時,能夠與人分享的竟是如此之少。所以母親終於哭著說她發現自己的生命既空白又無意義,而離家轉向宗教尋求解決;女兒則將婆婆生病的過錯歸諸自己身上,總是對著病床泣不成聲。病床上的婆婆其實象徵著這家庭的一個精神力量,即使是平時不需操勞家務的父親,仍在不得以的情況下向婆婆說出他的真心話。事實上,家裡的人都在過著自己的生活,誰也沒能去關心誰,只在茫然中摸索自我;這部電影有時候真實得令人害怕,青少年謀殺案、師生戀、外遇,所有失序都在極自然情況下發生,觀眾找不到原始的罪源,彷彿這些事件都成為生活中的必然。
片尾婆婆的去世終於給了家庭重新回軌的機會,七歲男孩洋洋的一篇短文道盡本片主題,也透露了導演在《一一》裡對電影的解釋。洋洋或許可以被看成是楊德昌身為導演角色的自我投射。這個男孩在片中講著比所有大人都還要透析人生的言語,他不但說了「我們都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我們看不到別人在看什麼,為什麼會知道別人看到什麼呢?」這樣的話,並且為了讓別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另一半,他真的開始拿相機去拍每個人的後腦杓。這當然是一個孩子可能做的傻事,同時在這部電影中卻也是對導演工作最好的隱喻:拍出我們所看不到的人生面向。
《一一》裡其實沒有絕對的主角,但每一個角色都能讓你不由自主地喜愛上他。就看看那位日本的企業家大田(長得很像日本版的比爾蓋茲)吧!現在哪裡還能去找到如此有氣質且又真誠的商人?他與男主角NJ(吳念真飾)在商業交易上坦誠相見的珍貴情誼,不僅是這部電影裡對一個失序中年男子的巧妙平衡,也是維持住「希望」的重要因素。我不認為《一一》是一部悲觀的電影,它也許冷澀,也許帶點尖刻,但導演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樂觀態度。就在電影快結束時,NJ對妻子發出「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重活一次的必要?」的天問,最後他的結論還是肯定了自己,即使眼前的生命仍是那麼艱難。
我喜歡片中提出「電影的發明,延長人類生活經驗至少三倍」的說法,對於影癡來說,那是如此真實而適切的一句話。《一一》就像是部都市生活紀錄片,並且有時候似乎反而更加貼近我們自己。楊德昌再度向他的觀眾丟出了生命的疑惑,但疑惑本身並不是壞事,而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別忘了,「沒有一朵雲、一棵樹,是不美的。」電影裡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片名:《一一》(Yi Yi,A One and A Two)
導演、編劇:楊德昌
2000-12 N.Y.
Labels:
[電影] 從大銀幕裡看世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透過別人的blog
回覆刪除搜尋到妳的blog
發現其實妳是個愛流浪的平凡人
很高興自己又有一個地方可以逗留
我是個愛辛苦流浪的平凡人
努力賺錢中.努力往世界各角落探險
世界很大....但我的心也很大
bye
To 只有青菜:
回覆刪除不管世界多大,心大,更重要!:)
共感。
回覆刪除幾年前在DVD架上同時看見香港版的「一一」和侯導的「千憘曼波」,
兩部講台北的電影,也都沒有在台灣發行DVD的作品!才沒多久楊導就
突然死去?
他最愛的伍迪艾倫還在紐約拍攝新片勒!
我最喜歡的是被楊導擺了一道的那段〈烏雲雷聲暗示不幸,結果小孩跟
本就沒事〉
笑。3_4
Just watched Yi Yi as part of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 at
回覆刪除Berkeley last night after watching Terrorizer and A Brighter
Summer Day. 50s, 80s, and 90s... and my Dad almost went to USC
for film-making... : )
看完一一
回覆刪除再看你的文章
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你寫的
真好
你的文章po於2007年,我在2009年看完《一一》之後想找別人的觀後感來看
回覆刪除就找到這裡了。
看完這部電影以後真的讓人有延長生命多一倍的感覺...
向楊導演一鞠躬,那年聽到你過世的消息真的很惋惜~
寫的好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