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LA] 第四天才醒
(2007/7/27 Santa Monica)
Los Angeles。一直要到來的第四天,醒時發現一覺已經睡過了十二點,才感覺自己真正有點醒了。前三天都在昏,在恍惚,雖然已經跟V開車外出了好幾個地方。
生平最遙遠的一次出差,出發前很不想走。事情太多了。放心不下台灣歌手的配唱,放心不下製作的進度、歌詞、編曲,放心不下那些屬於我的瑣事。
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睡一覺,但還是由不得自己的上了飛機,進行一段挑大樑的旅程。這一次,緊張多過於興奮,疲倦多過於期待。
兩年半沒來美國,再度呼吸到LA的空氣時,才赫然發覺自己已經有了好多轉變。不再是當年留學時,那個單純看世界的孩子;不再對未來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更清楚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多了責任,多了生命的負擔,也多了些觀看周遭的智慧。
開車在熟悉的公路上,想起那年駕車環美的心情,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你到美國跟回家一樣!」電話裡老爸這麼說。我感激他那些年堅持給了我幾年的美國經驗,如今我才能用更不同的心境來到這裡。
然後是開始面對時差,在恍惚中生活。兩天裡,開著車跟V去勘查環境,談天說地,晃晃悠悠。到Santa Monica海邊的商店區散步,在入夜的廣場聽見街頭藝人表演,晚風徐徐,奇異的樂器與美妙的歌聲,生命在當下,悠遠了。
每天到LA夜裡,正是台灣時間最忙碌的白天,我在MSN上瘋狂地處理著未完的一切。太多牽掛,搞得自己心力交瘁,忙得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網路科技讓世界變成地球村,但為何面對工作,我卻越來越慌張。總是處在hyper的感覺之中,與台灣的同事密切溝通....
我不知道我在緊張什麼,或許就算沒有我,事情一樣有人能夠走下去。可我就是無法忍受自己不去把它做完。
第四天的今天,好像才慢慢回神了。慢慢將心情沈澱下來,準備專注面對在LA的生活。心情再焦慮也沒有人會關心,不如讓自己好好過,放下一些。
或許一切根本就沒有那麼複雜。LA或台北,都一樣。只不過是換個地方,讓生活繼續。
LA time:2007/7/27 PM 5:50
Labels:
[旅行] 不只是流浪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倔強聽丁噹,寂寞想丁噹
今夜,在五月天的小巨蛋演唱會上,看見開場唱〈離家出走〉的丁噹,穩穩地站在聚光燈下,面對上萬人潮毫無懼色,完美呈現她的聲音演出時,我的眼淚差點流出來。
去年三月,在五月天的內地巡迴上認識她,一路她跟著大家,怯生生地與大家一起坐車、共餐、演出、閒聊。
我拍了照,她極為禮貌地跟我要照片,然後帶著非常喜悅的神情,欣賞每一張自己的照片。哪張太胖、哪張髮型不美、哪張眼神不對,她都開懷地笑著自己。
不管怎麼樣的情境,她總是笑笑的,笑笑的。記得有一次,台下觀眾對她的表演,反應並不太好,她在台上微笑著唱完她的歌,下台後,對著我又笑了,接著隔了好一陣子,才突然躲在我旁邊哭。
許是終於等到了一個沒人發現的時機,她才偷偷釋放壓抑的情緒。
某次上海的演唱會上,她唱沒多久,麥克風沒聲音了,一片尷尬的靜默,她還是穩穩站著唱完,到下場前最後一刻才忍不住飆出淚水。我在台下,與上萬觀眾一起為她熱烈鼓掌。
她的倔強,真實而無害;她的認真,用力得讓人心疼。
我給她寫詞,跟她聊了幾夜,她說那年因為很喜歡唱歌,沒想太多就離開家,一個人到未知的世界去闖。沒有害怕的事情,也沒有太多牽掛。我寫了〈離家出走〉,覺得她讓我想到一些關於女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的事情,真實地存在著。
她自己寫了些東西,拉著我幫她看看,我在一些段落與句子中,看見一個牡羊座女生的率直與純真。
只因為我跟她到過一次杭州,遺憾沒吃到我愛的東坡肉,她就念念不忘,到台灣時特地為我帶了兩大包真空包裝的東坡肉,還叮嚀我烹煮的細節。她輕描淡寫,我卻感動莫名。因為我想,這是一種所謂的義氣。
時間慢慢地過去,看她熬了三年等待的專輯慢慢做完,看她在錄音室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唱著同一首歌,看她拍MV,看她每次來台灣都喜孜孜地問我她有沒有瘦一點,看她穿著美麗的衣裝,容光煥發,我覺得開心。
每次見到我,她都拉著我說東說西,說的每件事都無關緊要,但她開心得很,就跟小孩一樣。
我喜歡她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人,因為簡單,所以倔強。
這一夜,在五月天的場子裡,看見胸有成竹的丁噹,我太感動、太感動。好感謝五月天,帶來了台下這樣一群熱情可愛的人們;好感謝公司的主管們,那麼用心地對待丁噹這樣的新人;好感謝我可以站在那裡,見證一個夢想的成形。
我喜歡她的聲音,那麼有感情地唱著女孩的心事。我喜歡她的個性,有緊有鬆,有堅持也有隨性。我希望以後都可以繼續的繼續的,聽她唱歌。
Labels:
[工作] 我在做唱片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在有安達充的美好夏天
才知道,我有多麼想念去年,那個有安達充的美好夏天。
失業。蝸居。冷氣房。麥當勞。堆疊著無數本漫畫。一套又一套安達充。
H2好逑雙物語。鄰家女孩。我愛芳鄰。青春甲子園。KATSU!青春交叉點。
棒球。游泳池。海灘。街景。午後。豔陽。善良的男孩。可愛的女孩。高中生活。
那是我覺得自己很不重要、覺得全世界除了父母之外沒人關心我的日子。
那是我每天悶頭寫啊寫,自以為總有一天要寫成超級作家的日子。
那是我對未來沒有信仰、對事業不抱希望,一心一意只想流浪的日子。
一直到夏末秋初北上做唱片、走入現實以前,
那年夏天的熾熱溫度,高雄家中房間裡清晨斜射進來的金色陽光,散落一地漫畫的場景,
都藏在我心中成為一個溫暖的記憶。
我在安達充的世界裡,找到一個暫時停靠自己的角落。
在那些棒球、游泳、拳擊競賽中,那些純真善良的愛情裡,找到鼓勵自己的力量。
那個夏天過去之後,我也就開始忙碌。
汲汲營營賺錢,兢兢業業努力工作。
擱下了漫畫中的烈日與街景,離一個徬徨的自己越來越遠。
好像很清楚要追求什麼,其實卻也越來越麻木。
然後夏天再度來臨,天氣越熱,我就越忙。
當我的心思紛亂得再也平靜不下來,當我總是在追趕著緊湊的行程表,
忽然好想念那個有安達充的美好夏天。
那麼閒適而且感覺得到自己。
我再度去租了一套《我愛芳鄰》,在一個刻意放縱的週末,溫習那個夏天。
我想著我要去游泳。在一片海藍中盡情伸展身體。在沁涼裡享受夏天。
想著不管怎樣令人髮指的日子,都要保持一個純真善良的自己。
在安達充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好人。
我相信那是因為,他眼中看到的,都是好人。
我希望自己也是。
失業。蝸居。冷氣房。麥當勞。堆疊著無數本漫畫。一套又一套安達充。
H2好逑雙物語。鄰家女孩。我愛芳鄰。青春甲子園。KATSU!青春交叉點。
棒球。游泳池。海灘。街景。午後。豔陽。善良的男孩。可愛的女孩。高中生活。
那是我覺得自己很不重要、覺得全世界除了父母之外沒人關心我的日子。
那是我每天悶頭寫啊寫,自以為總有一天要寫成超級作家的日子。
那是我對未來沒有信仰、對事業不抱希望,一心一意只想流浪的日子。
一直到夏末秋初北上做唱片、走入現實以前,
那年夏天的熾熱溫度,高雄家中房間裡清晨斜射進來的金色陽光,散落一地漫畫的場景,
都藏在我心中成為一個溫暖的記憶。
我在安達充的世界裡,找到一個暫時停靠自己的角落。
在那些棒球、游泳、拳擊競賽中,那些純真善良的愛情裡,找到鼓勵自己的力量。
那個夏天過去之後,我也就開始忙碌。
汲汲營營賺錢,兢兢業業努力工作。
擱下了漫畫中的烈日與街景,離一個徬徨的自己越來越遠。
好像很清楚要追求什麼,其實卻也越來越麻木。
然後夏天再度來臨,天氣越熱,我就越忙。
當我的心思紛亂得再也平靜不下來,當我總是在追趕著緊湊的行程表,
忽然好想念那個有安達充的美好夏天。
那麼閒適而且感覺得到自己。
我再度去租了一套《我愛芳鄰》,在一個刻意放縱的週末,溫習那個夏天。
我想著我要去游泳。在一片海藍中盡情伸展身體。在沁涼裡享受夏天。
想著不管怎樣令人髮指的日子,都要保持一個純真善良的自己。
在安達充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好人。
我相信那是因為,他眼中看到的,都是好人。
我希望自己也是。
Labels:
[閱讀] 讀書筆記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東京鐵塔》
光看簡介就知道是會讓我崩潰的書,今早讀到後段時流淚不止,果然它是近年來讓我哭過最多次的小說。寫愛情題材的作品很多,寫親情的卻相當少。但,一旦這樣的作品出現,那份力量會無窮大。
情節很簡單,就是作者與母親一生的感情,因為父親是個浪蕩子,從作者出生到母親的過世,一對母子四十多年的相依為命。散文式的筆法,一段一段地描述從小到大、作者與母親相處的記憶。許許多多簡單的生活片段,母親做的菜、習慣的叮嚀、吃苦耐勞的性格,乍看平凡無奇,卻在一點一滴凝聚了濃厚的情感。
而這段情感,讓作者對於人生有許多體悟。這些體悟,連結著母親、東京鐵塔的意象、與他的浪蕩和後來的振作,緊緊地包圍住他這樣一個作者。在所有對母親的回憶裡,他的人生、他的愛情、他的事業,通通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只有老媽對他的一切呵護而已。
母親對兒子的愛護,是無欲的犧牲,無從解釋流在血液裡的、的一輩子的愛。那份愛過於強大、以致於更容易使人視而不見。那份愛無所不在、無怨無悔,因此反而更容易被忽略。
「無論怎麼樣的人都有媽媽啊!」作者如此感嘆。看到這句話後的某些時候,我在一些人潮擁擠的地方,見到熙來攘往奔忙的人,會想:他們都有媽媽。就算他是多壞的人,他都有一個,最愛他的人。
讀《東京鐵塔》的過程裡,好幾次我眼眶紅了,衝動地拿起電話打給老媽,想跟她說些什麼,當聽到她溫暖的聲音時,我卻只能傻笑。「小朋友~今天好不好?」我都三十歲了她還是叫我小朋友。我是老媽永遠的小朋友。
「老爸的人生看起來好像很宏大,老媽的人生連十八歲的我看來都覺得很微小。那是因為,她把自己的人生切下來分給我了。」(pp.129)
雖然知道會哭到不行,還是慢慢地看完了。在心中滿滿地堆砌著,媽媽的愛。心裡很害怕,不管再多麼的努力,有一天,總還是會有那麼一天的到來,我會失去最愛,我會無法抵禦狂狂的悲傷,我會把自己的人生倒退一次,在回憶中崩潰....
也許我不該想那麼多。努力在幸福的現在的時刻,把握住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2007‧時報出版)
作者:Lily Franky
情節很簡單,就是作者與母親一生的感情,因為父親是個浪蕩子,從作者出生到母親的過世,一對母子四十多年的相依為命。散文式的筆法,一段一段地描述從小到大、作者與母親相處的記憶。許許多多簡單的生活片段,母親做的菜、習慣的叮嚀、吃苦耐勞的性格,乍看平凡無奇,卻在一點一滴凝聚了濃厚的情感。
而這段情感,讓作者對於人生有許多體悟。這些體悟,連結著母親、東京鐵塔的意象、與他的浪蕩和後來的振作,緊緊地包圍住他這樣一個作者。在所有對母親的回憶裡,他的人生、他的愛情、他的事業,通通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只有老媽對他的一切呵護而已。
母親對兒子的愛護,是無欲的犧牲,無從解釋流在血液裡的、的一輩子的愛。那份愛過於強大、以致於更容易使人視而不見。那份愛無所不在、無怨無悔,因此反而更容易被忽略。
「無論怎麼樣的人都有媽媽啊!」作者如此感嘆。看到這句話後的某些時候,我在一些人潮擁擠的地方,見到熙來攘往奔忙的人,會想:他們都有媽媽。就算他是多壞的人,他都有一個,最愛他的人。
讀《東京鐵塔》的過程裡,好幾次我眼眶紅了,衝動地拿起電話打給老媽,想跟她說些什麼,當聽到她溫暖的聲音時,我卻只能傻笑。「小朋友~今天好不好?」我都三十歲了她還是叫我小朋友。我是老媽永遠的小朋友。
「老爸的人生看起來好像很宏大,老媽的人生連十八歲的我看來都覺得很微小。那是因為,她把自己的人生切下來分給我了。」(pp.129)
雖然知道會哭到不行,還是慢慢地看完了。在心中滿滿地堆砌著,媽媽的愛。心裡很害怕,不管再多麼的努力,有一天,總還是會有那麼一天的到來,我會失去最愛,我會無法抵禦狂狂的悲傷,我會把自己的人生倒退一次,在回憶中崩潰....
也許我不該想那麼多。努力在幸福的現在的時刻,把握住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2007‧時報出版)
作者:Lily Franky
Labels:
[閱讀] 讀書筆記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一一》:楊德昌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文章是2000年的。我第一次看「一一」時寫的。這是極少數我早期時寫的電影文章,現在讀來自己不會太汗顏的。2002年在台北光點見到楊德昌導演,頭髮白了很多,但臉上有種壯年的世故,令我油然起敬。「一一」是讓我真正開始尊敬他的電影(也可能是因為那時才真正開始看懂他的電影)。這部片真的令我非常感動。
《一一》:楊德昌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楊德昌曾說,這部片名叫《一一》(Yi Yi,A One and A Two),是因為他要講的是一些很簡單的東西。因此我們看到,故事裡所發生的一切都再平凡不過,都是每個正常人一生中或多或少會經歷的瑣碎事件:出生,死亡,離別,重聚,得意,失意,親情,愛情,對生命的懷疑,對過去的追悔,對感情的無奈,對世界的不解…這一切的一切,透過導演慣用的恆定畫面、中遠景鏡頭、以及隔著櫥窗取景等帶著距離感的拍攝角度,使得楊德昌電影的寫實調性在《一一》裡依舊清晰,依舊充滿著台北的都市氣息,在徐緩的節奏中勾勒出一幅長達三小時的世紀末台北圖像。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在講一個故事,倒不如說它是一些日常生活片段的總結。這些片段乍看之下彼此沒有明顯的關係,連下來之後卻能夠很自然地在觀眾腦海中刻畫出完整的情節,交代一戶台北市人家裡,各個角色在幾個月中所經歷的悲歡離合。臥病在床的婆婆、中年危機的父親、質疑生命的母親、幼稚貪財的舅舅、青春期焦躁的少女、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男孩…楊德昌不靠煽情的故事情節去建構角色特質,他用最真實的鏡頭來描繪生活片段,讓觀眾自己去體會片中每一個人物的歡喜與悲傷。有多少位導演費盡心思拍一部電影只為了講一個人或一個主題,還不見得能講得好,《一一》卻一次講了七八個人的故事,而且每個角色都讓我們印象深刻。
也因此,這部片無論是在細緻的畫面語言或是精鍊的人物對白裡,其包含的內涵實是豐富得讓人興奮,三小時長度彷彿帶領觀眾經歷了一次完整的生命之旅。它是對台北這個城市發展的冷眼旁觀(青少年們吃bagel、在誠品喝咖啡、去華那威秀看電影),是對世紀末人類科技的擔憂(男主角是電腦博士、要面對公司的盜版抄襲),是對今日人們在傳統與現代中充滿矛盾情結的嘲諷(路上有戴墨鏡打大哥大的和尚、生孩子取名字堅持要合八字),更是對平凡人空虛心靈的精準描摹(男人下班就去酒吧卡拉OK、女人整天在家懷疑生命的意義)。而楊德昌偏好用燈火輝煌的重疊影像來傳達都市人生活的繁華忙碌與漫無目的,再加上時而出現的畫外音,都使得《一一》整部電影帶著濃厚的疏離感與真實性。
《一一》的情節大致是從婆婆中風開始,直到她去世為止的幾個月,家裡每個人都經歷了一些變化,最後才學習到重要的人生課題。這期間婆婆始終像植物人般躺在床上,醫生說大家要多跟她講話,使她保持神智清明,才有醒轉的機會;於是家人開始一個個輪流對著沒反應的婆婆自言自語。這裡楊德昌以帶著嘲諷的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原來當一個人要講關於他自己的事時,能夠與人分享的竟是如此之少。所以母親終於哭著說她發現自己的生命既空白又無意義,而離家轉向宗教尋求解決;女兒則將婆婆生病的過錯歸諸自己身上,總是對著病床泣不成聲。病床上的婆婆其實象徵著這家庭的一個精神力量,即使是平時不需操勞家務的父親,仍在不得以的情況下向婆婆說出他的真心話。事實上,家裡的人都在過著自己的生活,誰也沒能去關心誰,只在茫然中摸索自我;這部電影有時候真實得令人害怕,青少年謀殺案、師生戀、外遇,所有失序都在極自然情況下發生,觀眾找不到原始的罪源,彷彿這些事件都成為生活中的必然。
片尾婆婆的去世終於給了家庭重新回軌的機會,七歲男孩洋洋的一篇短文道盡本片主題,也透露了導演在《一一》裡對電影的解釋。洋洋或許可以被看成是楊德昌身為導演角色的自我投射。這個男孩在片中講著比所有大人都還要透析人生的言語,他不但說了「我們都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我們看不到別人在看什麼,為什麼會知道別人看到什麼呢?」這樣的話,並且為了讓別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另一半,他真的開始拿相機去拍每個人的後腦杓。這當然是一個孩子可能做的傻事,同時在這部電影中卻也是對導演工作最好的隱喻:拍出我們所看不到的人生面向。
《一一》裡其實沒有絕對的主角,但每一個角色都能讓你不由自主地喜愛上他。就看看那位日本的企業家大田(長得很像日本版的比爾蓋茲)吧!現在哪裡還能去找到如此有氣質且又真誠的商人?他與男主角NJ(吳念真飾)在商業交易上坦誠相見的珍貴情誼,不僅是這部電影裡對一個失序中年男子的巧妙平衡,也是維持住「希望」的重要因素。我不認為《一一》是一部悲觀的電影,它也許冷澀,也許帶點尖刻,但導演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樂觀態度。就在電影快結束時,NJ對妻子發出「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重活一次的必要?」的天問,最後他的結論還是肯定了自己,即使眼前的生命仍是那麼艱難。
我喜歡片中提出「電影的發明,延長人類生活經驗至少三倍」的說法,對於影癡來說,那是如此真實而適切的一句話。《一一》就像是部都市生活紀錄片,並且有時候似乎反而更加貼近我們自己。楊德昌再度向他的觀眾丟出了生命的疑惑,但疑惑本身並不是壞事,而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別忘了,「沒有一朵雲、一棵樹,是不美的。」電影裡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片名:《一一》(Yi Yi,A One and A Two)
導演、編劇:楊德昌
2000-12 N.Y.
Labels:
[電影] 從大銀幕裡看世界
七月一日
六月結束。正式邁入下半年。
我的工作也三個月了。完全周旋在兩個案子之中的三個月。腦子很忙碌的三個月。
現在回頭看一看,至少是上了軌道,小有所成。雖然,真是疲倦。
這三個月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取得同事、藝人、製作人的信任。
有這樣的基礎,往後也許就能更順暢地進行理想。
忙過了頭,日子過得渾渾噩噩,今天在錄音室瞄到電視,才發現發生很多事。
一邊是楊德昌導演6/29在美國腸癌過世的消息,嚇了我一跳;
另一邊則是香港慶回歸十週年,瘋狂舉辦號稱史上最盛大煙火會。
然後是黛妃逝世紀念的新聞,郭泓志下放3A。
好像對這些事情該有些情緒反應,可我卻只感到疲倦。
只在腦中稍微轉了一些關於楊德昌導演的印象。
大學時代某個夜裡,跑到西門町的U2 MTV館看《麻將》,
一個人在包廂裡孤獨。
2000年冬天,在下雪的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家藝術電影院裡看《一一》,
全場的老外都看得挺樂,我卻因為影片中的台北城而流下思鄉的眼淚。
後來在台北,光點戲院某次電影座談會中,遇見楊導,白色的襯衫,瘦削的臉。
那是我與他本人唯一的緣分。
一個導演的辭世,一個時代就這麼過去了。
而我在錄音室裡,這間以前昇哥無數張專輯產生的地方,進行三十歲的我的工作。
昇哥的第一張專輯是在這裡錄,那年,他三十歲。
時空的交錯,一代承接著一代。一眨眼的速度。
最近是真的太專注在工作裡,專注得幾乎沒什麼感想。
拼命寫著日記和歌詞,拼命聽著音樂,拼命在會議上理解別人。
天氣一下子狂風暴雨,一下子熱得倒汗。
日子是兩個案子兩份滿滿的行程表,我努力在間隙間呼吸自己的空間。
夏天真實地來到了。
還有幾個月的硬仗。
在秋天來臨之前,我期盼自己能問心無愧。
我的工作也三個月了。完全周旋在兩個案子之中的三個月。腦子很忙碌的三個月。
現在回頭看一看,至少是上了軌道,小有所成。雖然,真是疲倦。
這三個月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取得同事、藝人、製作人的信任。
有這樣的基礎,往後也許就能更順暢地進行理想。
忙過了頭,日子過得渾渾噩噩,今天在錄音室瞄到電視,才發現發生很多事。
一邊是楊德昌導演6/29在美國腸癌過世的消息,嚇了我一跳;
另一邊則是香港慶回歸十週年,瘋狂舉辦號稱史上最盛大煙火會。
然後是黛妃逝世紀念的新聞,郭泓志下放3A。
好像對這些事情該有些情緒反應,可我卻只感到疲倦。
只在腦中稍微轉了一些關於楊德昌導演的印象。
大學時代某個夜裡,跑到西門町的U2 MTV館看《麻將》,
一個人在包廂裡孤獨。
2000年冬天,在下雪的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家藝術電影院裡看《一一》,
全場的老外都看得挺樂,我卻因為影片中的台北城而流下思鄉的眼淚。
後來在台北,光點戲院某次電影座談會中,遇見楊導,白色的襯衫,瘦削的臉。
那是我與他本人唯一的緣分。
一個導演的辭世,一個時代就這麼過去了。
而我在錄音室裡,這間以前昇哥無數張專輯產生的地方,進行三十歲的我的工作。
昇哥的第一張專輯是在這裡錄,那年,他三十歲。
時空的交錯,一代承接著一代。一眨眼的速度。
最近是真的太專注在工作裡,專注得幾乎沒什麼感想。
拼命寫著日記和歌詞,拼命聽著音樂,拼命在會議上理解別人。
天氣一下子狂風暴雨,一下子熱得倒汗。
日子是兩個案子兩份滿滿的行程表,我努力在間隙間呼吸自己的空間。
夏天真實地來到了。
還有幾個月的硬仗。
在秋天來臨之前,我期盼自己能問心無愧。
Labels:
[散文] 生活散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