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8日 星期五

人的存在必須用別人的記憶來證明──《怪物》





在這個「九月九日倒扁日」看完浦澤直樹的《怪物》,午後的高雄還下起雨來,整個心情變得灰暗到不行。比起令人熱血噴張的《20世紀少年》,《怪物》雖然一樣格局宏大,一樣以「記憶」為貫穿人性的主題,卻從頭到尾帶著濃烈的悲傷色彩,一段悲慘的兒時記憶卻帶來無數人的死亡,人活著的價值變得空洞虛無。



《怪物》的故事敘述一位優秀的腦外科年輕日本醫師天馬賢三,為了打拼前途遠到德國,在醫院的黑暗體制裡求生存,同時他所信仰的正面價值不斷被「權力」所挑戰。然而在某次救治犯人的抉擇中,天馬醫師決定秉持著「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這樣的信念,堅持先救治一個傷危的男孩,卻因此丟了他在醫院裡的錦繡前程。



不料,該男孩生還後失蹤,九年之後開始出現並大肆殺人,天馬發現自己竟然救了一個瘋狂的殺人魔,非常自責,於是展開了他追查男孩的路途。男孩叫約翰,但那不是他真正的名字,他的名字一直沒人知曉。他在殺人時沒有情緒反應,是一個「絕對的惡」的人物,與天馬的「絕對的善」形成強烈對比,而這成為漫畫裡不斷在探討的許多問題的本源。



天馬所信仰的「人命平等」的價值被約翰事件嚴厲地挑戰,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失去信仰。整個追查過程裡,他依然永遠以救治人命為優先。約翰的幼年在「511幼兒院」裡有過相當恐怖而慘痛的記憶,他終其一生試圖在抹滅這些記憶,所以他不斷殺人,因為他認為只要所有知道的人都不存在了,他也就可以不存在了。但約翰的價值沒有完成,因為太多的愛與關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記憶得以不斷延續。



看了兩套浦澤大師的漫畫,完全只能用「嘆為觀止」來形容。故事所跨的時間、年代、地點都相當寬廣,探討的層面遍及心理學、歷史、文化等,可以切入的角度太多,只看一遍是絕對不夠的。他對「記憶」有相當獨到的見解,認為人一生的行為受到兒時記憶影響甚多,受到愛包圍的小孩,長大之後才會懂得去愛。而如果整個童年都擁有不快樂的記憶,那就會造就一個憤世嫉俗的毀滅人格。



《怪物》裡不時提到的,也是關於人對記憶的解讀,會造成他對世界的解讀。而更令人動容的,是「人的存在必須用別人的記憶來證明」這樣的概念。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不認識你,沒人可以叫得出你的名字的時候,你活著還有價值嗎?這個概念的反面,也就是需多人在追求「成名」的心理層面。名氣越大,存在感越重。只是這樣是不是表示,人還是會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我暫時沒有答案。



看完《死亡筆記本》之後看《怪物》,害我一整個月都在灰暗的閱讀情緒裡度過。都是一個「毀滅世界」的格局,而且幾乎看不到什麼希望。難道我們真的來到了一個悲觀地渴望被拯救的年代?



因此比較起來,《20世紀少年》還是我目前所有漫畫中的最愛。一首搖滾歌曲就可以拯救世界了。這才是我們應該永不放棄的信仰啊!



1 則留言:

  1. 只想说非常非常喜欢浦泽,非常非常喜欢<怪物>,真希望快些看到<20世纪少年>~~~~我需要热

    血沸腾~~~

    回覆刪除